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9月07日 星期三

    大人物

    六十年后,卡伦·布利克森依然当红

    本报记者康慨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9月07日   04 版)

        左图:卡伦·布利克森

        下图:1959年2月5日,玛丽莲·梦露(左)在小说家卡森·麦卡勒斯(右)家中与访美的卡伦·布利克森(中)见面。梦露是布利克森最想见的美国人

        不是因为梦露漂亮——尽管她漂亮得不可思议——而是因为她同时放射出无尽的活力和一种令人无法置信的纯真。我在非洲仆人带给我的一头小狮子身上见过同样的情形

        ——卡伦·布利克森

        今天(9月7日)是著名作家卡伦·布利克森(Karen Blixen)去世60周年,丹麦多有纪念。

        她的书仍然得到广泛阅读,据以改编或演绎的影视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1电影和剧集不断

        龙斯泰兹伦的卡伦·布利克森博物馆近日开始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

        龙斯泰兹伦乃龙斯泰兹的一处庄园,位于首都哥本哈根以北24公里处,为布利克森家的祖居,1991年起对公众开放。

        从8月30日到9月11日,多位演员走进园内草坪面对小池塘搭起的大帐篷,接力朗读布利克森的短篇小说集《命运轶事》(Skæbne-Anekdoter)。

        该书出版于1958年,收入五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芭贝特的宴会》由40岁的名演员比吉特·约尔特·瑟伦森朗读。

        小说描写巴黎头牌女大厨芭贝特在巴黎公社失败后逃奔挪威,为已故教长的两个女儿帮佣,最终用一桌巧夺天工、耗尽她一万法郎横财的精美宴席,让清心寡欲的挪威人领会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生活理念。

        1987年,芭贝特的故事由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塞尔搬上银幕,但地点从挪威改回丹麦的日德兰半岛,最终成为了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丹麦电影。

        改编成影视剧的布利克森作品远不止这一部。73岁的丹麦头牌导演比勒·奥古斯特正在根据布利克森1963年出版的遗作《埃伦加》(Ehrengard),为跨国流媒体巨头奈特弗利克斯拍摄预定明年上映的同名电影。故事讲述大流氓卡佐特受雇于诡计多端的大公夫人,向胆小内向的大公储传授诱惑的技巧和房中术,而他自己也爱上了女仆埃伦加,却受到她的顶撞和嘲笑。

        值得一提的是,82岁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亲自出马,担任了《埃伦加》的布景设计师。

        中华读书报此前报道,奥古斯特还拍摄了去年上映的电影《契约》(Pagten),讲述晚年布利克森与青年诗人托基尔·比约恩维(Thorkild Bjørnvig)之间充满激情的友谊。

        1948年,30岁的比约恩维第一次见到63岁的布利克森。彼时,青年诗人已成家产子,年迈的大作家却迷上了他。两人立约,不管他们哪一个先死,活着的另一个都要把他们之间的契约公之于世。1974年,即布利克森去世12年后,比约恩维出版了《契约:我与卡伦·布利克森的友情》(Pagten. Mit venskab med Karen Blixen)一书。

        此外,今年9月18日,北欧流媒体服务商威播(Viaplay)还将播出六集丹麦语电视剧《做梦的人》(Drømmeren)。该剧刻画了布利克森人生中一段关键的转折期:在肯尼亚婚姻破裂、务农失败,身无分文地回到丹麦,开始写作,并前往伦敦会见出版商。剧名显然出自布利克森的同名短篇——《七个哥特式故事》里的《做梦的人》。

        话说回来,在众多的影视改编中,也许最有名的一部,就是悉尼·波拉克1987年拍摄的《走出非洲》了。它一举夺得了七项奥斯卡奖。其原作由布利克森以英文写成,1937年署笔名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出版。

        2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除了伊萨克·迪内森,布利克森还使用过奥西奥拉和皮埃尔·安德烈策尔等男式笔名。

        1885年,卡伦·迪内森生于龙斯泰兹伦,1914年与表兄布鲁尔·布利克森-芬内克男爵在东非的蒙巴萨结婚,共同经营咖啡园。她很快从不忠的丈夫身上感染了梅毒。11年后,两人离婚,卡伦·布利克森独自经营,直至1931年咖啡园遭到强制拍卖。她返回丹麦,住进自家庄园,年近半百时以伊萨克·迪内森之名出版了英文处女作《七个哥特式故事》(1934),从此登上文坛。此后的《走出非洲》(1937)、《冬天的故事》(1942)、《天使般的复仇者》(1946)、《最后的故事》(1957)和《草地上的影子》(1960)等,也大多先以英文写成,再由布利克森本人译入丹麦文。

        1962年9月7日,她在龙斯泰兹伦去世,享寿77岁。

        布利克森很可能死于神经性厌食症。

        为治疗梅毒而服用的汞和砷导致了重金属中毒,困扰了布利克森一生,也使她很早就开始脱发,所以外界总看到她戴着帽子或头巾。

        此外,由于担心体重增加,她不仅吃得极少,还在整个成年阶段服用强力泻药,而且烟不离手。胃溃疡、脱水和严重营养不良使她在晚年饱受折磨。近年来有医疗报告指出,布利克森长期对医生隐瞒了滥用泻药的问题,造成了一连串的误诊误治,使医生把她的腹泻当成梅毒而努力斗争了很多年。

        在弥留之际,布利克森非常沮丧,但还是努力在旅行留声机上听了心爱的音乐。

        留声机原属她的情人——漂亮的英国飞行员德尼斯·芬奇·哈顿。当年在非洲草原,他们常用这同一台机器听莫扎特和贝多芬。

        芬奇·哈顿就是电影《走出非洲》里罗伯特·雷德福扮演的男主角,与梅里尔·斯特里普出演的卡伦·冯·布利克森男爵夫人发展出浪漫关系。

        1931年,44岁的芬奇·哈顿驾驶吉卜赛蛾小飞机坠地丧生,布利克森将他葬入恩贡山,未几只身返回欧洲。

        3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为布利克森未能获得诺贝尔奖感到惋惜。

        2010年,瑞典学院解密了1959年诺贝尔委员会的投票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在几乎赢定的情况下,布利克森在最后关头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当年迫使委员们改变决定的最重要因素,是布利克森的北欧老乡身份。

        她在1957年就进入四人决选名单,1959年成为首选。但这一年的文学奖最终颁与了意大利诗人萨尔瓦托雷·夸西莫多。

        2010年,瑞典学院院士谢尔·埃斯普马克就布利克森未能获奖一事告诉丹麦《政治报》,学院像1959年那样不遵从委员会推荐的情况极为罕有。

        当时诺贝尔委员会共考察了世界各地的56位作家,最后将以布利克森为首的四人名单提交学院。

        鉴于她已74岁,多位院士表示,应该立刻把奖给她。

        但另一位院士艾温德·约翰松强烈反对。他指出北欧作家获奖比例已经太高,并为夸西莫多展开游说。

        埃斯普马克承认,瑞典学院对所谓的北欧中心主义一向怀有罪恶感。而夸西莫多是个最易被接受的人选,因此后来居上,顶掉布利克森而折桂。

        听到埃斯普马克的介绍,丹麦文学专家约翰内斯·里斯表示:“瑞典学院显然对示人以褊狭心怀恐惧。他们一心向外,进入大千世界,以显示其视野远在北欧之外。这就犯了错误,因为卡伦·布利克森当然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1962年,布利克森再次进入了最后的四人名单,但可惜的是,她在9月7日离开了人世,因此失去竞争资格。一个月后,美国人约翰·斯坦贝克获奖。

        不过,至少在1974年,瑞典学院的罪恶感消失了。他们选出的诺贝尔奖得主不仅出自本地区、本国、本院,而且一次两位:一位是哈里·马丁松院士,另一位便是当年反对布利克森的艾温德·约翰松院士。

        4梦露和生蚝

        1959年,即去世前三年,卡伦·布利克森第一次访美。她在美国游历了三个半月,发表讲话,朗诵作品,大受欢迎。

        她会见了赛珍珠、斯坦贝克、玛丽安娜·穆尔、杜鲁门·卡波特等文坛名流。

        作家卡森·麦卡勒斯最喜欢《走出非洲》,每年都会重读,也一直想见到它的作者。在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晚宴上,她得知布利克森最想见的人是演员玛丽莲·梦露,便一口应承下来,安排她们见面。

        作家伊芙·戈德堡(Eve Goldberg)曾就麦、梦、布的三人会写过长文。她说:梦露与麦卡勒斯是老相识。1955年,两人曾同住纽约东52街的格拉德斯通酒店,且同病相怜:她们都是感情脆弱之人,都在与酒精和药物战斗,都被业内认为不够圆滑,都遭遇过爱情重创,也都曾自杀未遂。

        29岁的梦露急于摆脱好莱坞的束缚和银幕肉弹的形象,作为艺术家赢得世人的尊重,因此逃到纽约,十分落魄;麦卡勒斯只有38岁,偏瘫却已三年,走路要靠拐杖,刚刚放出精神病院。

        1959年2月5日,在剧作家丈夫阿瑟·米勒的陪同下,爱读书的梦露来到纽约的麦卡勒斯家,与布利克森见面并共进午餐。

        布利克森此时廋极,体重仅剩36公斤,在照片上像一具木乃伊,但精神很好。

        丹麦客人向来只吃生蚝和白葡萄,只喝香槟。这三样麦卡勒斯都匆匆备齐了,还加了一道蛋奶酥。

        布利克森席间谈兴颇高,讲了自己如何在非洲射杀第一头狮子并将狮皮送给丹麦国王的故事。她还说,在吃不到生蚝的月份,她只好将就着,小啖芦笋度日。

        她后来向朋友谈起对梦露的印象:“不是因为她漂亮——尽管她漂亮得不可思议——而是因为她同时放射出无尽的活力和一种令人无法置信的纯真。我在非洲仆人带给我的一头小狮子身上见过同样的情形。我可养不了。”

        饭吃罢,三人各奔东西,再未重聚。不出数年,她们统统撒手人寰。

        这次会面几天后,布利克森便紧急入院,病因是急性营养不良。看到她的身体状况,医生也感到吃惊。

        梦露此后只拍了一部电影,也与米勒离了婚。

        布利克森死于梦露过世后36天。又五年,麦卡勒斯脑出血,昏迷47日后去世。

        5关于中国的格言

        访美期间的一个风雪之夜,诗人爱·埃·卡明斯陪同布利克森来到曼哈顿,出席美国艺术文学院的年度晚宴。丹麦大作家即席发表了主题演讲《我人生的格言》,借用五句座右铭讲述了自己人生的五个阶段。

        40年后,时任布利克森博物馆馆长玛丽安娜·维伦费尔特·阿斯穆森在为中国当代世界出版社的《丹麦著名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作品集》撰文时,引用了这篇讲话。

        在演讲的最后,布利克森说:

        我想用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来结束我要讲的我的生活的座右铭。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国大臣,在一位幼皇还年轻的时候,为他摄政。在皇帝自己已届治理年龄的时候,那位大臣将那枚表示授权治理国家的印记的戒指归还给了年轻的皇帝。他对年轻的君主说:

        “我在这个戒指上刻上了一句话,尊敬的陛下或许会觉得它会有用的。在胜利、凯旋和获得荣誉的时刻您都应该读一读它。”

        戒指上刻的话是:“此亦有尽头。”

        这句话不应该理解为似乎泪水和欢笑、希望和失望都消失在一个虚无的空间里了。而它告诉我们的是,一切都应该归结为一个整体。我们终归应该看到它们成为男女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