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

    抟埴开新

    杨河源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31日   10 版)

        《从工匠到艺术家:20世纪的中国美术陶瓷从业者》,黎丽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68.00元

        “抟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陶土作器的概括,放在哪里都适用。当然,他老人家所谓“器”,是容器,或者他没料到的是,“抟埴以为器,当其无”,还有“艺之用”呢。《从工匠到艺术家:20世纪的中国美术陶瓷从业者》一书,是黎丽明女士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既有圈内学术的严谨,又不乏圈外阅读的流畅。

        之所以关注这么个略显偏门的读物,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该书有一半篇幅是写佛山石湾陶塑的,而佛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工作生活24年之久,已超过懵懂童稚时期所呆的故乡好几年,并且,家也在佛山。不管是否有收藏石湾公仔的癖好,佛山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年节时接触到些陶塑公仔礼品,去佛山象征的祖庙参拜,祖庙几进殿堂上的瓦脊公仔,更不可能完全无视。禅山新客,难免无情,对那些跟在地风俗和文化传统的研究,不免见猎心喜。第二,黎博士的学术功底,我有直接的感受。大概六七年前吧,我还在电视媒体混饭,一些专题栏目怜我年高,每每挂我一策划的名头。策划就免不了和嘉宾、顾问神仙会,其时,黎是该档节目的学术顾问之一,她对石湾陶艺名家的传承谱系之清晰、评点之精到,很是让我讶异。第三,“石湾瓦,甲天下”,翻阅佛山方志,大概都不会忽略这句口号。新的“甲天下”的“石湾瓦”,是建陶。1980年代之后,石湾陶就一直存在着地方传统与现代陶艺的巨大争议,外行如我者,偶尔也会忍不住多嘴,发表几句议论。因此,我对石湾艺术陶这一面,有相当的好奇,很想完整看看黎博士的专业意见。

        《从工匠到艺术家》虽然在副书名中,限定的时间是20世纪,它的视野却远未自限,在一个相对宏阔的背景上,阐述了因为陶瓷工业生产方式、陶瓷产品的陈列展示和鉴赏方式、陶艺从业者的职称名号评价机制等诸方面的转变,将20世纪佛山石湾和景德镇两地杰出的陶艺从业者,嵌入各自艺术谱系的适当位置。对于景德镇艺术陶瓷和石湾公仔的收藏家和爱好者来说,不妨将黎作视作一份学术地图,依赖它所提供的线索和色谱,会在收藏之路上,少走很多弯路,节省一些学费。

        比如石湾公仔的代表作品之一——人物瓦脊,两广,乃至东南亚,甚或早期广府移民聚居的旧金山等地,大凡祠堂、庙宇、会馆等可谓神圣的殿堂正脊,少不了就有诸如石湾文如璧等字号出品的公仔瓦脊以为封固、以为装饰。瓦脊是石湾公仔最为重要的公共展示,几乎可以看做石湾公仔的无声代言:它们不仅位置站得高,让人必须仰视,更为关键的,它们处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广东,最为让人留意的人物瓦脊,大概非广州陈家祠莫属,原因不难相见,一来因为陈家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二来广州这岭南首善之区所带来的客流。

        比花鸟瓦脊出现时间为晚的人物瓦脊,“多以神话和戏曲故事为题材,比如八仙贺寿、天官赐福、姜子牙封相、郭子仪贺寿、甘露寺孙刘联姻、穆桂英挂帅等”。之所以人物瓦脊在道咸同光年间最为流行,与粤剧其时的风行差差同步而略微延后。祖庙和陈家祠的分段瓦脊中段所呈现的场景,就是神功戏的剧目。“神功戏,又称酬神戏,通常是指在神诞、打醮等活动中,为酬谢神恩延请戏班演唱的戏曲。”万福台就正对着祖庙供奉主神北帝的山门,在北帝坐像所在中轴线的另一端点上。如此格局是吾国现存戏台的一般规制,越南河内的都庙,也是如此。

        以人物瓦脊和案头摆件为代表的石湾公仔,在石湾陶业发展史上,很是耐人寻味。要知道,明清两代,“石湾陶业一直以民窑形式经营,其产品也以民间日用瓦器为主”,就是到了1980年代,甚至连博物馆员都未必分得清“广窑”“阳江窑”“石湾窑”的边界。更别提当时石湾合镇“每年二月、八月的初十至廿四的陶业祖师爷——虞帝的神诞祭祀”,没公仔行什么事儿。石湾当地最重要的十个陶业行会十年一轮,组织安排当年的祀典,而“茶壶、金箱(骨灰塔)、电具(电线点灯等瓷质零件)、公仔(本地人以‘公仔’称呼小件摆件陶塑)、红釉、茶煲等行均不参与陶师诞祭祀”。何以故? 小呗,规模小、从业者少、无足挂齿嘛。然而风水轮流转,工业革命的大潮汹涌而来,轮值陶师诞的石湾十大行会“海口大盆、水巷大盆、花盆、埕、边钵、缸、横耳、钵塔、白釉、黑釉”,在其他更方便、更便宜、更耐用材料如塑料铝材等的冲击下,溃不成军,反而是其时不起眼的公仔行从乾嘉之后异军突起,及今已成为佛山最为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由此可见,个人也好,行业也好,国族也好,最好的命运,也就是赶上了时代的习尚,合上了潮流的节拍。

        与景德镇持续千年的官窑身份护持、近现代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强烈学院影响不同,即使像梅文鼎大师和曾良曾鹏兄弟这样的学院派加入石湾陶艺,拓开一片石湾现代陶艺的新天地以来,石湾陶艺更重要的推动力量,还在民间和市场,在与消费者的紧密互动之中,石湾公仔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为收藏者喜好。二十多年前因同处佛山政协文化组,曾多次听闻已逝梅文鼎大师的妙论,当时记下的文字,现在读来,似乎仍有现实意义:“对于市场经济,他说至少在石湾陶瓷历史上,完全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因为石湾缺少制陶的很多必备条件:陶土不充裕(在宋代已经有官府禁止挖砂的告示)、釉料不充裕(除了河泥草木灰手工品制作剩余的边角料外)、燃料不充裕(得从外地水运而来)、资金短少(都是民窑家庭为主),之所以能成为南国陶都,就是得益于发达的东平河水运和完整的市场经济运作——所有资金都得通过发达的商品交易来支撑,不然就没有可能维持家庭作坊为主的陶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