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24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24日   01 版)

        技术会终结阅读吗:回看人类阅读史的四次革新

        人们开始担心:信息知识太多太快、应接不暇,从而产生“不入流”的新时代文盲;移动网络带来人类难以消化的海量信息;手机快速刷屏对阅读注意力、深度阅读和阅读效益的消解;传统经典阅读的失落;阅读违法违规内容导致的犯罪……甚至出现“阅读危机”“书籍的终结”“作者之死”“读者之死”等等悲观论调。因此回首数千年以来人类走过的阅读之路,以及在此路途上的阅读新旧观念博弈,正是为了对我们认识今天的阅读方式变革有所启迪。  (详见6版)

        游动不居的女儿国

        对华夏族而言,“女儿国”的存在是一个异己性的“他者”的存在,这种“他者”存在的客观作用之一,是凸出自身与之不同的华夏族群意识。只要华夏族人的自我认同感存在,作为参照物而与之相伴随外族的异质性就不可能消失。女儿国传说之所以不断见诸华夏典籍,是因为“华夷观念”支配下的华夏族人对域外异族的持续关注,适应了华夏族人自我认同的需要。明代以后女儿国传说被纳入杂剧、小说等,以更为通俗的流播,可谓与时俱进,它使华夷之别的观念以一种虚幻的形式,更广泛地存在于民众意识之中。       (详见9版)

        民国北京史研究:视界与方法

        近二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收集材料的深广度和便利度都大大增强,阅读视野与研究疆域不断拓展。有关民国北京的政治、空间、建筑、文化、社会、记忆等领域持续涌现新作,在理论与方法层面的学术自觉也正在形成。不过,考虑到民国北京历史地层的复杂性与多歧性,以及北京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目前的学术进展还不能说与之完全匹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至少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我们希望通过本丛书第一辑、第二辑的相继出版,以及民国北京史研究丛书的持续推出,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一园地,不断壮大学术队伍,自觉为民国北京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推动工作。  (详见13版)

        《梦华录》之外——宋代官妓的命运

        《梦华录》中的主角显然属于幸运的少数人,而真实的宋代官妓,她们的一生从踏入风尘的一刻便已经注定了悲情收场的结局。她们缺少自主选择权,不得不随波逐流,而当卸下尊严、放下身段融入男性掌权者为她们制定的规则后,又因为美色渐褪而走向凄凉的落幕。自始至终,她们都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在坚不可摧的皇权统治下,她们一退再退,终生为了自由、尊严、生存在社会的漩涡中摸爬滚打,即使最后或嫁做人妇或遁入空门,看似她们终于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但也不过是被逼至绝境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详见15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