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为绢本设色,高41.5厘米、长680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馆研究员王永谦在《清代乾隆中、晚期的潞河漕运——〈潞河督运图卷〉初步研究》一文中说:该图“主要反映了清乾隆时期潞河督运盛况,同时也反映出通州潞河沿岸商业繁荣景象”。
冯应榴策划《潞河督运图》
说到《潞河督运图》,首先要介绍该画的策划者冯应榴。
冯应榴(1741—1800),字贻曾,号星实,晚号踵息居士,浙江桐乡人。冯应榴自幼秉承家学,博闻强识,才华横溢,尤潜心于诗学研究。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举,次年(1761)进士及第。历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四川学政,先后出任湖北、山东、京师顺天府的考官或副考官,又累迁至吏部郎中、御史、通政司参议、鸿胪寺卿、江西布政使。他为人仁厚,刚直沈毅,为官清正,遇事敢言,曾平反冤狱。沉浮仕途30年,曲折坎坷,屡蹶屡起,所任大多有政绩。乾隆四十一年(1776),冯应榴以吏部考功郎中的官职出任通州坐粮厅的差使。通州坐粮厅隶属户部,职掌自天津至通州的潞河(北运河)漕河治理、漕粮验收、水陆驳运、征收运税、河畔杂课、仓廒修缮等诸多事务。清朝政府规定,通州坐粮厅每任二年,事毕仍回原部任事。
冯应榴上任后,恪尽职守,经常到潞河巡察漕运,每当看见河中船舶迤逦,帆樯林立时,他就想到老家河流纵横,船只运输繁忙的情景,又想到只有江南老家粮食丰收了,才能有大批漕粮千里迢迢、源源不断地运至京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又看到潞河两岸店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繁荣富庶,想到了为官者的责任。于是他便萌发了将潞河漕运盛况记录在案的念头。为实现这一愿望,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画家江萱,便修书一封,邀请江萱前来通州参观写生。
江萱,镇江人,乾隆时期画家,善山水、风俗。江萱应邀来到通州,眼前的情景令他大吃一惊,没想到位于北方的通州城竟胜过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水波荡漾,漕船首尾相连十几里,风帆高扬,两岸衙门、商号、钱庄、寺庙、商会、官仓等布局错落有致,街市上车马川流不息,人头攒动。入夜,一河渔火,丝竹之声悠扬,夜不罢市。他信步河畔,大街上商品琳琅满目,各种风味小吃的香味随风飘来。江萱兴奋不已,创作灵感陡然而生,他铺卷执笔,挥毫泼墨,一幅流传后世的长卷诞生了。该画气势恢宏,风格写实细腻,绘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各类船只共64条,有的扬帆离岸,有的落帆停泊码头,拉纤的,卸货的,推小车的,清晰可辨;岸上码头、衙署、店铺、银号、酒肆、民宅、粮仓等各种建筑林立;各种人物共计820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每个人物、景象,都安排得疏密有致,恰到好处,极富生活气息。
冯应榴欣赏后也是感慨不已,于是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写下一篇长跋《自书潞河督运图后》。
舳舻尾相衔密次若鳞甲
《潞河督运图》中的潞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又称沽水、白河,现称北运河,从北京通州北关闸为起点,一直通到天津汇入海河,全长148公里,流域面积5300平方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起始段。潞河通漕始于金代迁都燕京前后。
由于潞河两岸白沙较多,草木不生,水土流失严重,常常淤塞河道,金元之后历代统治者不断疏浚整治,漕船来往不绝。金、元、明、清四朝建都于北京,所需各种物资绝大多数必途经潞河,水运至京。潞河成为一条通向北京的重要漕运河道,对京城建设、经济发展、北部边陲巩固和民众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元史·食货志》载:“元都于燕,去江南甚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仅元代一朝,通州就建有十三仓,每年岁朝南粮“多至三百万石”。元朝人欧阳玄曾描写当时漕运的繁忙景象:“舳舻尾相衔,密次若鳞甲。”
元代以后,无论海运、漕运,凡进京者必走潞河。姚汉源的《京杭运河史》说:“元代南粮北运,每年二三百万石主要由海运至直沽海口(明代始设天津卫),由白河、通惠河至大都……自明永乐迁都北京至清道光咸丰以前,每年大约400万石,都由运河北上,海运已微不足道。”当年,潞河曾是繁华兴盛之地,南北缙绅、四方贡使、商贾贩庸、帝王南巡、学子会考等均频繁来往于潞河。雍正时期《御制通州石道碑文》记载了潞河一带繁华景象:“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毂织络,相望于道,盖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逵也。”
潞河漕运的兴盛还造就了沿岸景色。通州八景多与潞河有关,如“二水会流”:潞河与富河交汇于通州城东潞河端头,此处有一沙嘴,沙嘴峭立,两河相会,浪涌汪洋,烟波浩渺。明人王宣有诗云:“沙头浪起双流合,云际帆来万国同。鸥破暝烟归别浦,雁随凉雨渚高空。”再如“万舟骈集”:通州城东自潞河驿至张家湾长店,河面蜿蜒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入夜,潞河之上船灯渔火,河汉群星,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王宣诗云:“河海发源通禹贡,华夷归化拱皇州;凫鹥洲渚晴烟舍,云水帆樯宿雨收。”其他还有长桥映月、碧水环城、漕艇飞帆、风行芦荡、白河涣舟等。潞县也有白河渔舟、长堤回燕、远浦飞鸿等八景。康熙皇帝有《潞河诗》曰:“东风吹雨晓来晴,春水高低五闸声。兰浆乍移明镜里,绿杨深处座闻莺。”
帆樯万里通吴越
宝货千车凑蓟幽
《潞河督运图》是命题作“画”,所画的内容重点在通州坐粮厅官员的“督运”活动上,画面的中心位置是头戴红顶子官帽的人和官船以及岸上的官衙。冯应榴《跋》中所云“中流饱帆而放棹者,即余官船”。所画区域为通州。通州当时是京杭大运河北段最大的水陆转运码头,每年400万石左右的漕粮要在此,通州因此而成为漕运重镇,繁华富庶,发展为漕运沿线的重要城市。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描写道:“文皇建都,治必南向,州名曰通,作我东障。高城巍峨,有兵有民,漕河北来,饷粟云屯。储盈庾增,新城是筑。”乾隆《通州志》中记载有米市、柴市、猪市、牛市、骡马市、南北果市、杂粮市等。城内酒坊、食店则处处有之。牛市大街、旧城四门,新城二门等交通要道更是联坊列肆,弦唱相闻,车马骈集,尤为繁盛。一到夜晚,所有的商铺,都会在门前悬挂十几盏羊角灯或无色琉璃灯、秋水样式的彩灯,将店铺周围照得灯火通明,犹如白昼。乾隆五十六年(1791),朝鲜使臣金士龙曾在通州留宿,他在诗中写道:“粉堞萦迴碧潞流,帝畿都会此雄州。帆樯万里通吴越,宝货千车凑蓟幽。耀月澄光开夜市,遏云笙曲闹春楼。前朝物色依依见,杨闸桥头倍客愁。”
《潞河督运图》卷首后的前部分是驳船抵达通州旧城东门外土坝的情景,停在岸边的装着一袋袋粮食的就是驳船,陆地上的粮囤群象征着通州仓。冯应榴《跋》中说:“盖潞河水浅舟多,不能齐达坝下,故别以船剥(驳)坝,有石有土,石坝在(通州)北门外,通州州判掌之,……坝前为潞河,后即通惠河……是已运十三京仓之漕抵石坝,由大光楼下,背负而入通惠,肩踵相接,日数万人。……近(通州)东门者为土坝,州同兼掌之。运通州西、中仓之漕,由坝而入城河,舟运至旧(城)南门者,贮中仓;新(城)南门者,贮西仓。”
在通州诸多码头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的石坝码头和土坝码头。这两处码头是明清时漕运的专用码头,普通的商船、客船均不得靠岸驳船。石坝码头设在通州城东北通惠河口以南,码头以条石筑成,故称石坝码头,简称石坝,俗称北坝。码头顺河长20丈,宽11丈,砌成180步台阶,伸入河底。因这座码头在北运河北端,很多人认为此地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北段开端。南来的漕船在石坝码头卸粮、验粮。土坝码头位于通州旧城东门外迤南的运河西岸,主要是向通州皇仓转运漕粮的码头。土坝码头非常简陋,只是以排桩挡土岸,这样既防河水冲刷改易,又便漕船靠岸卸粮。
画中有一处高大建筑,即大光楼。冯应榴《跋》中说:“有楼曰大光,义取‘损上以益下’也。满、汉仓场侍郎暨坐粮者,恒于斯茇憇凭眺焉。”大光楼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外迆东、石坝码头旁,面河两层,下层为高阔的券洞,是通道,上层为单檐歇山脊筒瓦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四带廊有护栏。大光楼是坐粮厅官员处理漕务、验收漕粮之所,因此民间也称“验粮楼”。大光楼的“大光”二字,取自《周易· 益卦》:“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意思是减少君上的权利以施惠下民,民众就会无限欣喜。清代诗人陈豫朋《名坝大光楼行》诗曰:“崇栏杰阁悬巍昂,向背两水流洋洋。檐额题名本易彖,自上下下道大光。俯睇操舟昏继旦,太仓正兑供支散。江淮河汉津程遥,肩负千夫声力悍。”生动描写了大光楼的巍峨壮丽和潞河漕运繁忙的景象。朝鲜使臣朴永远也有诗曰:“春晴碧玉漾新流,来泊江南万里舟。直到梨花明月夜,弦歌多在大光楼。”
(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首批社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