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24日 星期三

    人生与经典

    ——朱自清的两部集子

    顾农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24日   14 版)

        朱自清先生最著名的文章自然是他那些精美绝伦的抒情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等;其实他也很擅长于议论,他那部以议论为主的随笔专辑《人生的一角》读起来同样脍炙人口,而较少为读者所知。

        当然这也难怪,这部书是朱先生列入计划而终于没有完成的一部书,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断断续续地写了八篇,直到1948年春天才和另外十篇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随笔合编为《语文影及其他》,所谓“其他”就是《人生的一角》。朱先生在该书稿的序里说:“《人生的一角》也是计划了而未及出版的一部书,我没有发表过这个书名,只跟一两位朋友谈起过。”可惜的是,稍后朱先生就因病去世了,《语文影及其他》书稿编成后长期未能出版。

        由《语文影之辑》和《人生的一角之辑》合编而成的《语文影及其他》一书,直到1985年才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印行,稍后又编进了《朱自清全集》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但读者似乎一向不算很多。

        《人生的一角》,这个题目取得好。谁不在一角里呆着呢。过去周作人写过一本书话,题作《书房一角》,此公读书藏书皆多,而几篇书话只能谈其一角。人生的范围更大得多了,除了一角一角地来说,简直无从谈起。但朱先生的谦虚并不在此。他在序言里说“我自己只站在‘一角’上冷眼看人生,并不曾跑到人生的中心去”,言下颇有自承不在中心未免所见者小的意思。朱先生历来总是那么谦恭自牧。

        《人生的一角》议论从容不迫,温柔敦厚,读来令人浮躁凌厉之气为之一扫。例如第二篇《论自己》,讲个人之藐小,讲藐小的个人应当努力扩大自己的眼界。全文如叙家常,如谈心曲。他对世态人心的批评亦复相当平和,而含意很深,例如作于1944年的《论青年》一文批评当时的一种不良倾向说:

        他们饱满的精力也许终于只用在自 己的物质的改革跟进步上,于是骄奢淫逸无所不为,有利无义,有我无人,中年里原也不缺少这种人,效率都赶不上青年的大。眼光小的还可以有一步路,便是做自了汉,得过且过地活下去;或者更退一步,遇事消极,马马虎虎对付着,一点不认真。中年里这两种也够多的,可是青年时就染上这种习气,未老先衰,不免更教人毛骨悚然。

        这自然是对那个时代青年人痛下针砭,而至今读去亦未尝不如冷水浇背,让人陡然一惊,肃然动容。现在所说的“佛系青年”以及什么“躺平”之类,都近于朱先生批评感叹过的“未老先衰”。

        《经典常谈》一书本来是朱先生为中等以上的教育中进行经典训练而撰写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也就是经史子集四部要籍的简要介绍。全书分十三个部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附)、“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

        全书的重点在经部,占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儒家经典曾经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经学长期处于意识形态的中心。现在经学衰而复振,专家们意气风发,著作如云,一般读者也不妨知道一个大概,与其拜读那些很难懂的专业化著作以及种种以艰深文浅陋的论著,不如翻翻朱先生这部深入浅出的“常谈”。

        关于集部书,朱先生采用辞赋、诗、文的三分法,极得要领。萧统《文选》就是这样安排选目的。辞赋曾经是古代文学的主流,楚辞和汉赋影响甚大,此后虽然不如诗、文那样重要,但辞赋的创作几乎贯彻于封建时代的始终,只是其中的线索不甚分明。对此朱先生在书中做了很好的概述,很值得细读。

        关于古代著名的作家,本书的介绍也非常之得要领,例如陆游,朱先生写道:

        陆游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吴之振《宋诗钞》说他学杜(甫)而能得杜的心。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他作诗也重真率,轻“藻绘”,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活到八十五岁,诗有万首;最熟于律诗,七言律尤为擅长。——宋人的七言律实在比唐人进步。

        这就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抓住陆游以至全部宋诗的的某些特质。

        普及性的著作以及单篇文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较为常见的一种是介绍公认的知识,注意文字浅显,让读者容易接受;另一种则是文字表达固然讲究通俗易懂,而其中包含着作者的研究成果,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普及读物,外行读者看得懂,专家学者也能从中获得教益。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是很不容易的,《经典常谈》即为其中的典范之作。

        《经典常谈》一书过去有三种本子:四十年代重庆文光书店的单行本、八十年代三联书店的单行本以及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者。现在最容易入手的当然是《全集》本(在第6卷中,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叶圣陶先生曾经为三联单行本《经典常谈》写过一篇序,分析朱先生这本书的长处,很是到位;叶先生的这篇序《全集》本亦已收入,列为附录,而最宜先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