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17日 星期三

    张炜近五年来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17日   02 版)

        本报讯 由山东省当代文学院、山东文学馆、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张炜先生长篇新作《河湾》座谈会”近日在济南召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张炜是具有持续思想能力、善于把握时代精神转向的作家,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再到《刺猬歌》,他总是在新启蒙、人文精神讨论、经济全球化等当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时刻,以预言或总结的方式出场,召唤自己的精神同路人。

        《河湾》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近五年来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先刊登于《花城》杂志2022年第3期,单行本由花城出版社在2022年6月出版。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指出,张炜的写作有其一以贯之的主题和理念,对于世道人心有深刻的反思意识和紧迫的痛感、耻感,而他重建精神的努力表现在超越性的自然书写中,在这里,他以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呼唤人文精神,呼唤那颗“朴实、敬畏的心”。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引用了本雅明对“历史天使”的解释,既然“历史天使”是被一个又一个灾难的风暴吹着倒退着走向未来,那么理解当下的能力就取决于能否在此刻辨识出压缩其间的多层次的历史与未来。《河湾》的主旨是重建个人生活,要义则是找到“历史天使”的巨眼,看清楚究竟是怎样的过去、怎样的遗忘不断地破坏我们的个人生活。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认为,《河湾》是张炜大半生创作的一次美学上的总结,叙事技巧炉火纯青,显示出内敛中从心所欲的“晚郁风格”,背后是自然哲学的支撑。《河湾》又是一部保持精神洁净的心灵之书,是为同代人的历史和命运而写。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进一步指出,《河湾》是张炜既往作品的美学转向和超越,从《古船》到《你在高原》到《独药师》,张炜惯于在家族史和社会史的结合点上展开叙事。而《河湾》则别具当下生活的视野,以往作品偏爱追问当代社会的历史由来,《河湾》则力求探索它的内在秘密及未来走向。它采取了个体心灵的写作立场,从困惑入手,不预设先在的道德准则,而是以谦逊的姿态思考当代人该如何重新建构自己的精神高度及其日常生活。

        山东省作协主席黄发有指出,《河湾》有机结合了“抒情”“史传”两大传统并使“抒情”哲思化。南京大学教授丁帆注意到《河湾》内部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及“后浪漫主义”的新质。他说,小说里傅亦衔与洛珈的“隐婚”无疾而终,标志着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而“我”舍掉官位,沿着未知前途的河湾走上返璞归真的道路,则在变化了的时代背景下显示出全新的精神高度。同时,与人物爱情形成对位关系的风景描写,既是浪漫主义情绪的宣泄,又充满着浸透人文精神的土地伦理。

        “张炜笔下的人物往往围绕自己的身世秘密,以历史幸存者的身份,对‘历史后遗症’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挖掘和质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谈到,根据威廉·托马斯的“情境社会学”,即人们容易把自身经历的情境理解为真实,从而安排一生的活动,在“伤痕文学”的历史加工方式已经成为集体记忆的情况下,如何再度辨识作品的真实与虚构、洞见与不见,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张炜文学的精神性品质,体现着当代文学摆脱故事与噱头,寻找内在主体性的努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指出,《河湾》的语言和叙事风格特别地具有“纯诗”气质,而在感性的弥漫以外,俄罗斯文学式的灵魂解剖和自我审视,抵消了强硬的个性舒张,减弱了对读者的压迫感。另外,《河湾》顽强地追索历史正义和人性尊严,要求还原被宏大叙事磨平和归零的历史沟壑,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与文化性格糅合了上世纪50年代到新世纪的多重印记,留下了巴尔扎克式丰富而细致的文学证言。     (夏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