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东西文明在此交流与融合,孕育了灿烂的波斯文明。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伊朗人独特的禀赋与美感,成就了伊朗多姿多彩的传统手工艺,这既是伊朗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伊朗的历史名城伊斯法罕、大不里士等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世界手工艺理事会(World Crafts Council)评为“世界手工艺之城”(World Craft Cities)。都塔尔制作和演奏传统技艺、细密画艺术等伊朗传统技艺也被列入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伊朗的传统手工艺品类众多,一直是伊朗非石油类主要出口产品。波斯地毯、细密画、珐琅器、细木镶嵌、陶瓷等尤为著名,备受国际市场的青睐。在这些品类中,波斯地毯是极具代表性的伊朗名片。伊朗约200万手工艺从业者中,有约120万从事地毯编织相关行业;每年的地毯出口也占据了全球地毯市场约1/3的份额,主要出口到美、德、意、法及中东国家。
波斯地毯制作技艺,承载着伊朗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在原料选择、色彩调配、图案设计以及编织技术等方面,伊朗的手工制毯都体现出极为严格的标准。在用料上,一般选择优质羊毛、真丝或棉麻为原料;染料则是完全从天然植物、矿物中提取,这使得地毯色彩饱满且稳定,许多名贵地毯历经数百年色泽仍明艳如初;在图案设计上,不同的产地风格迥异,既有枝蔓缠绕百花吐蕊,也有玉鸟瑞兽跃然其间,承载了伊朗人对美的想象与憧憬。从被列入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卡尚地毯编织技艺”和“法尔斯地毯编织技艺”中,我们可以粗略地见到两种不同风格波斯地毯制作技艺中对美的追求与独特的匠心。
卡尚地毯技艺:设计感与波斯结法的精致
卡尚(Kashan)是位于伊朗中部的一座古城,也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处于伊朗重要城市德黑兰和伊斯法罕之间。卡尚的总人口中有30%是从事地毯行业的,其中70%是女性。
传统的地毯制作工艺涉及剪羊毛、纺线、染色、排列颜色、准备编织工具、设计和绘画、穿线、编织地毯、整理与洗涤等环节。在卡尚,这项技艺是世代传承的。父母与子女以师傅与学徒的关系进行技艺传授。编织技艺以女性传承为主,许多家庭中的女孩都将地毯编织视为一种艺术,并把她们在此方面的天赋作为一种爱好,她们还会将自己编织的地毯作为嫁妆带到未来的家庭中。她们在母亲和祖母的指导下,学习纺织、染色和整理地毯,逐渐成为织染大师。织造地毯的场所,也是女性独有的社交空间,她们一边编织一边低声吟唱着生命的甜蜜与苦涩。男性则在地毯制作的繁重任务中扮演着另外的重要角色——负责剪羊毛、制作工具、运输与安拆织布机、设计与绘制、染色等环节。以剪羊毛为例,熟练的工人会根据绵羊不同的身体部位分类,例如将从背部和颈部获取的羊毛作为一类,从腿、腹部和胸部获得的羊毛作为另一类;在对羊毛进行分类时,会充分考虑它们的染色特性。
地毯的设计是卡尚地毯制作过程中最具艺术性的活动。卡尚地毯的特点是在编织前一般都会有图纸设计,使地毯的大致样貌一目了然。绘制者通过花卉、树叶、树枝、动物以及其他形式的组合,配之以多彩的颜色,形成地毯编织的设计稿。这些图样的灵感来自于自然、建筑、历史事件、动物的运动以及设计师自身的经历等,这使得每一种设计形式都有各自的艺术特征。在颜色和染料的选择上,自然色在卡尚地毯中比较流行,当地人用茜草根、核桃皮、石榴皮和藤叶等来自大自然的原料制作染料,虽然工序冗长,但能造就异常美丽且稳定的颜色。
在编织技术上,卡尚当地的织布机以“达尔”(Dar)的名称为人熟知,而编织的结法为波斯结法,在当地已有约四百年的历史。编织所用的经线和纬线是棉线或丝线。经线将确定地毯的基本结构,根据地毯的细腻程度和设计要求,会准备多层棉线或丝线。纬线按粗细分为两类:粗纬或下纬与经线的粗细几乎相同,而细纬或上纬的粗细与普通卷筒线相同。纬线在每行编织后穿过经线,通过梳子按压在编织结上,以使地毯背面的打结精细均匀,保证了地毯的细腻和密实。而在全丝地毯中,也会使用丝纬。虽然在20世纪初,也有其他国家模仿卡尚地毯编织技艺,但整个地毯制作过程所浸润的当地文化传统与民风民俗是无法复制的,因此,卡尚地毯的独特性仍得以保留。
法尔斯地毯技艺:游牧民族的浪漫与妙思
如果说卡尚地毯是精美的艺术品,那法尔斯地毯就更具生活气息,具有游牧和乡村特色。法尔斯(Fars)位于伊朗的西南部,主要是游牧民族在此生活,世居在此的部落游移于伊斯法罕与波斯湾沿岸之间。法尔斯地毯主要是由当地游牧民族的妇女编织而成,有波斯结法和土耳其结法两种类型,前者是一种不对称结法,后者则是对称结法。
法尔斯地毯以羊毛为基本材料,男性在春、秋季节剪羊毛并按部位和颜色的不同区分类别,女性负责用纺车或织布机将羊毛制成细绳后进行编织。与卡尚地毯制作类似的是,法尔斯地毯编织技艺也是男女分工合作的。女性训练她们的女性后代熟悉所需的材料、工具和技能;而男性则负责训练男性后代掌握剪羊毛、制作织布机等技艺。
不像卡尚地毯还有设计师绘制图样,法尔斯地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无图编织,织工们把自己的头脑作为灵感的源泉,按照自身想法进行编织。但这种驾轻就熟的前提是,她们对材料、工具、方法、颜色和各种编织技术都了然于心,在编织时可以随意调动来自大自然或内心世界的灵感,创新的想法也时有出现。在当地人的观念中,地毯就是“编织而成的上天”,会带来和平与美丽。织工们将自然环境、历史传说和日常生活场景都带到了地毯上。也正因如此,法尔斯的每一张地毯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要考虑到迁徙,所以法尔斯地毯通常尺寸很小。和卡尚的达尔相比,法尔斯地区的织机也更为便携。马毯、背包等产品作为法尔斯地毯编织的辅助产品,满足了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的各种用途。
在染料和颜色方面,法尔斯地毯主要使用茜草、靛蓝、莴苣叶、核桃皮、樱桃枝茎、石榴皮等天然材料制作红、蓝、棕、白等颜色的染料。不同的部落在编织地毯时在图案、颜色等方面均有差异,因此,关于法尔斯地毯的研究在近年也不断推进——包括对法尔斯每个部落的地毯图案进行识别和研究;对每个部落的颜色混搭技术进行识别;探究游牧民族使用图案和颜色的涵义与秘密;整理关于法尔斯地毯相关的神话与谱系等。尽管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但法尔斯地毯制作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仍被传承与发展,无可替代,因为它之于当地人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法尔斯的游牧民族用一种神秘色彩为子孙后代保存着文化基因。
地毯技艺传承:认识价值与对外传播
看似简单的一张地毯,从材料准备到设计绘制、编织、出售等环节都推动了当地各个社区之间的社会合作,也在当地人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传承和发展地毯编织技艺,伊朗在国家层面和民间层面都推行了诸多保护措施。
伊朗商务部设立了“伊朗国家地毯中心”,通过举办会议、研讨会的形式,促进学者间的意见交流,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征求专家意见试图改进。此外,中心还组织拍摄纪录片、编写百科全书,以保护传统地毯行业相关的从业者和用户,而此类职能之前是由伊朗的地毯公司所承担的。伊朗的文化遗产组织在文化部的协助下,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对能够以科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艺术大师进行评估和排名,使国家中心能够从他们的教学经验中受益,同时让这些艺术大师在年老时也能得到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地毯中心也是伊朗地毯领域的教育中心,在全国共拥有20多个中心。这些中心努力在独立的院系中建立关于地毯技艺的课程体系,目前已在卡尚大学设置了理论课程和实践培训,一些编织技术已经被理论化。在完成学士和硕士课程后,有兴趣的毕业生还可以深造,上更专业的课程,获得地毯编织领域的博士学位,并逐步代替暂时没有后继者的年纪较大的大师。设拉子大学也在艺术与建筑学院开设了相关学士学位课程。此外,伊朗还在相关地区为青少年提供正式和非正式培训课程。德黑兰和设拉子都建立了地毯博物馆,展示波斯地毯的历史发展和编织技艺,有利于加强公众对地毯编织这一传统技艺的认知。
在商业营销方面,伊朗成立了国家地毯公司,地毯艺术大师可以在国家地毯公司的指导下生产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地毯,而他们的原创设计往往是私营部门争相效仿的样式。国家公司在过去数年已经证明了其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除此以外,伊朗主要通过展会的形式对外推介地毯制作艺术家和产品,例如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师展,在德黑兰也会有年度国际博览会。在2015年伊斯法罕等城市被列入“世界手工艺之城”后,伊朗进一步提出了“每省一国际品牌,每城一国家品牌”的口号,希望以此增强普通民众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同时提升伊朗手工艺的国际影响力。此外,伊朗政府建立了全国手工艺人数据库,评选、命名优质手工艺作坊的政策也有益于地毯制作相关手艺人的发展。该项目由伊朗文化遗产组织下属的扶持与培训办负责,希望以此鼓励更多手艺人精益求精,生产更多精良的手工产品;获得命名的优质手工艺作坊还可以得到资金扶持。在民间社会,一些地毯协会与经验丰富的艺术大师合作,建立艺术工作室。协会也会建立相关的网站,宣传与推介地毯制作技艺,推进交流。
当然,除了卡尚和法尔斯,伊朗还有诸多城市也是波斯地毯的重要产地。独特的天然染色工艺、织工精益求精的技艺以及伊朗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共同造就了波斯地毯的珍贵。由地毯编织出的缤纷世界,容纳了伊朗人特有的审美。现代工业的发展无法取代手工制毯中每一张地毯所蕴含的匠心。波斯地毯流传的文化基因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的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