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10日 星期三

    扎根生活关注现实 《中国十二时辰》记录乡县脱贫故事

    本报记者张隽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10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张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彪炳史册的时代壮举,也是近年文艺创作的重大主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李舫结合两年的深入调研和走访,将飞驰的中国浓缩在一天的十二个片段中,记录十二个城市下辖乡村的脱贫故事,并整理集结成《中国十二时辰》,新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壤塘,壤巴拉居住之所》是本书的开篇之作,也是开启《中国十二时辰》的钥匙。壤塘在四川西北部,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由于地处偏远、路途险恶。李舫去了两次,在考察采访的途中经历过几十次滑坡、塌方、泥石流。她说:“走过了这样的道路,我们深感居住在壤塘的人民生活之艰难,深感这样的地方脱贫之艰难。”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把这些令人感慨的变化与来之不易的胜利写出来,这是中国在脱贫道路上小小的一个努力与收获,却是整个中国减贫事业的缩影。十二个乡县的故事不长,但从这些平凡的镜头中可以窥视出中国人民“汔可小康”的朴素追求、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叹为观止的中国智慧。

        “纵观我们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一直延续着一种扎根生活、关注现实的文化气质,这其实就是一篇舒缓而精致的散文,在起承转合中,渐次打开对生活的憧憬,渐次完成人们的持久渴望,这充满着热情和烟火气的故事,本身不就是一篇宏大的散文吗?”李舫这样说。她将我们伟大的脱贫事业,比拟成一篇缓缓展开的散文故事,角度新颖,笔调清新,用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闲笔,表达广袤大地上朴实的中国人民对乡土的眷恋与柔情,从没有刻意着笔于脱贫的好处,却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脱贫的成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