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10日 星期三

    别让大数据“杀熟”成为脱缰的“野马”

    吴学安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10日   18 版)

        仅因首次未下单,再次支付同样餐品价格就有差距? 近日,市民李小姐向记者反映,作为瑞幸咖啡的常客,最近她在家附近的瑞幸咖啡店下单,两次报价同样的订单竟相差2元多,“当时就懵了,假如继续这样操作,同样的饮品餐食首次不买再复购就会便宜?”她质疑,难道是被平台大数据“杀熟”? 记者留意到,第三方平台黑猫投诉平台上,一些消费者亦发起投诉称被瑞幸咖啡数据“杀熟”(广州日报2022年8月4日)。

        常言说,买的没有卖的精,看人下菜碟,一直是商业世界的常态。不过,与传统的“看人下菜”不同的是,相关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用同样的菜,标出了不一样的价格,为消费者设下了坑。

        或许,当初人们对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有着一种天然好感,想不到竟然还存在这样的“杀熟”现象。原因在于,“杀熟”从传统经济转向网络经济,更多的是传统经济领域,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有效的约束体系,越来越不具备“杀熟”的空间。但网络新经济不同,由于大数据本身的特点还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尤其是对大数据的监管存在盲区,这在事实上为“杀熟”提供了空间。

        如果说,互联网诞生之初,大数据曾被视为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利器,但随着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去中心化成了幻想。现在的景象是,一批科技公司掌握了亿万人的数据,这些数据无所不包,但外界对它们保存、使用数据的方式却几乎一无所知。身处移动互联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透明,海量信息的收集也变得更加便利,同时也容易泄露,而在大数据开发使用上,既可以用来让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可能被不法商家用来“宰客”。当真相大白于天下,你会发现“杀熟”的现象在这个轻而易举就能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当下,早已成为普遍现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某些商家来说,在爱财取财这条路上,只恨无道,哪还分什么大道小道、正道邪道,能挣到钱就是有道。可以预言的是,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在大数据应用中,还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当我们感慨没有包容审慎就没有新经济形态时,其实是整个互联网经济的背后涌动一股暗流。

        回过头来看,当初人们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有着一种初恋的感觉,亦如对待新生事物一样,哪怕其有一些问题,也以瑕不掩瑜为由选择性忽视了。这种舆论好感,是新经济发展的最大助力,而现在大数据“杀熟”的出现,看似挣了一点小钱,但长此以往,只会透支社会信任感,最终丧失的是一种经济新形态的未来。

        商业伦理的塑造,商业秩序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面对大数据“杀熟”,理性的态度不该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可以预言的是,在新经济发展中,在大数据应用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毕竟追逐利润是商家的天性,仅仅依靠商业伦理道德,不太靠谱,唯有将法律基础打牢,令其违法成本大幅抬升,使其得不偿失。

        大数据发展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实现与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当下更重要的,还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拿出有力有效的办法,单靠现有技术和商家自律,显然无能为力。不仅难以遏制“杀熟”,甚至会越保护就越加剧隐私的泄露,对此,必须多管齐下,寻求治本之策。而通过法律规定避免电子商务经营者作出对消费者不利的差别待遇,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惟有在法律完善、惩罚机制健全的市场环境下,商家才会有更高的追求,“不作恶”才能成为共识,只有不惧怕问题,才能见缝插针地点破问题,见招拆招地解决问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