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10日 星期三

    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小王子》精神内涵

    柴丹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10日   09 版)

        《本真不可见:〈小王子〉的深层心理学分析》,[德]欧根·德雷维尔曼著,杨劲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4月第一版

        《小王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童话,它给人内心留下的印记可能要用一生去消化。

        《小王子》携带的爱的讯息,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虽然在我们的一生中,只在某些特殊时刻才与之产生深刻感应。《本真不可见》的作者欧根·德雷维尔曼为什么说《小王子》具有先知呐喊的伟大价值? 因为小王子的意象之于人类心灵,就像初生的婴儿之于母亲,唤醒了人类对爱之超越性的渴望。

        小王子所代表的爱是理想的爱,然而,只要我们有过一些生活经验,便会发现,至纯至美的事物总是会招致其反面的威胁。小王子也难逃这样的命运。他看遍成人世界的荒诞,在地球上短暂停留,最后,他虽然带着对爱的领悟返回了B612星球,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位在沙漠中邂逅小王子的飞行员,也就是《小王子》的创作者,在故事的最后请求读者:如果谁在沙漠中再次遇见小王子,一定要写信告诉他。

        欧根·德雷维尔曼认为,这显然是圣埃克苏佩里心灵的“求救”,他一定不希望小王子,他内心最柔软的爱意,在宇宙中无限期流浪。然而,圣埃克苏佩里没有等到小王子的消息,他在写下《小王子》两年后,也以隐秘而悲壮的形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再见小王子的希望似乎更加渺茫了。我们不禁要问:纯粹的爱在地球上注定是短暂的吗?这便是欧根·德雷维尔曼,一位心理学家、神学家经由《本真不可见》要回答的问题。他怀抱着心理学家的野心——更准确地说,是顽强的爱心,希望为《小王子》的精神内涵续写篇章。

        由于作者在书中运用不少哲思和宗教理念来阐述《小王子》,一些段落显得艰深,但这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思考。或许可以用简单的话来表达作者的初衷:小王子,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心灵的孩子,如何能变得更加强大,更具适应性,在现实世界中好好生活,同时不失本真。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在书中以心理学家的视角肯定了小王子重回地球的可能,他饱含深情地、肯定地说:“小王子”应当在此处生活,就在我们地球上。

        作者认为,伟大的作家和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给出了关于爱的“高空俯瞰图”,却未曾在地面上实践工作,因此小王子无法在地球上安住。这并非英年早逝造成的意外,而是源于心灵世界的分裂伤痕。作者明示读者:“只有当我们揭示出重重矛盾,并帮助小王子疏解导致他走向不归路的种种矛盾时,他才会重返地球。

        小王子内心的矛盾是什么呢?在作者看来,小王子代表着对立面,与成年人的非人性世界针锋相对。小王子在旅途中见识了被严重异化的成人世界,所遇之人冷漠、僵化,不懂爱为何物。作者指出,这时候的小王子只是觉得这些人很奇怪,随即转身离去,小王子并没有表现出对成人世界的悲悯和理解。

        接着,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解释,小王子的心灵状态反映的正是其创造者自身的心态。童年经历使圣埃克苏佩里感受到,包容一切的母爱之中混杂了伤害、占有和控制,这使他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深刻的纠结状态。他无法完全安心地做一个孩子,在对一切敞开、信任一切的状态中从容停留,也因此对长大成人这件事不情不愿。但是,他又不得不长大,因为“人一旦心怀恐惧就会害怕自己小,是恐惧鞭策着孩子变得更像成年人”。

        作者直言不讳,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缺乏的关键性元素是“综合力”(在心理学语境中,更常见的用词是“整合”)——当然,这不是对普通文学作品的要求,而是心理学家对人性超越性的要求。

        作者在描述并分析了荒诞小行星上“不可救药”的大人们的所作所为后,提出一个属于心理治疗师的愿望:去理解这些奇奇怪怪的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是对小王子的苛求吗?

        在作者看来,每个星球的主人,都有其内在的恐惧。“在所有这些自我殉道者身上,我们应当重新发现一点点他们已失去的纯真、一丝丝他们对秘密王国(即本真童心)的信赖,一点点‘小王子’自身的影子,使之闪亮起来。‘小王子’自己则须在这层扭曲和变形的表象之下找到容身之地,他虽置身于这些乍一看稀奇古怪者之中,却能重新找到自己。”

        也就是说,作者并不愿意放弃那些病入膏肓的“患者”,因为他认为人性的疾病有着相同的根源——爱而不得的恐惧。恐惧以及衍生的残缺感,在根本处是对爱的呼唤,是追寻爱的动力。

        需要解释和强调的是,理解和接纳的过程并非一极向另一极的妥协,而是允许人性在无限可能性中展开,看见和探索自身——其间必然要经历无意识带来的痛苦,对此过程的无限耐心和悲悯,就是爱本身。作者欧根·德雷维尔曼是这样描述这个过程的:“消解其中矛盾的,不是塑造和改变,而是通过理解和接纳,让一切渐趋成熟,提升至光亮之中。”这是一个朝向自我内心的解决之道,但与小王子领悟到的爱之真意毫不相悖。

        如何从伤害中看到完满,看到爱,是人类对爱的终极思考。《本真不可见》体现了一位心理学家的激情和浪漫。作者带着对人性的悲悯和理解之心,试图理解一个生命的赤诚和无奈。他承认,圣埃克苏佩里对爱的探索已接近生命的极限。只是,个体之爱的尽头依然需要一份理性和践行的勇气,而不是沉溺于伤感中不能自拔。这是依然活在世间的我们可以做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