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03日 星期三

    学界举办线上研讨会对话儒家治道问题

    本报记者 王洪波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03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 王洪波)7月24日,“儒家治道与人类文明国际论坛”第一场“如何研究儒家治道? ——方朝晖《治道:概念·意义》新书研讨”在线上举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仲伟民,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续兵三位主办方领导代表致辞。中国实学研究会代理秘书长、研究员徐治道主持会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大众出版分社副社长张龙主持研讨环节。由中国实学研究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这次活动,共有八十余位嘉宾参加,两万余人收看直播。

        《治道:概念·意义》是一部有关儒家治道的基础性研究著作。本书吸收概念史理论方法,围绕“治道”一词及与治道相关的八个基本概念,即治法、治术、治具、治体、政道、王道、人道、中道,以《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为文献基础,分析每个概念在先秦至明清两千多年中的起源、使用、含义及其演变。本书认为,儒家治道基于儒家对宇宙与人间秩序的某种崇高理念,致力于追求一种可在天地间永存的人类生活秩序,具有超越工具性治理方式的厚重蕴涵。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方朝晖作了主题演讲。他认为,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各家各派的思想家都关注社会治理问题。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认为六家皆“务为治”。而西方学术与此不同,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哲学这门学问既不是为了修身养性,也不是为了治国安邦,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们要学会站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来理解我们自己,要‘跳出中国看中国,跳出儒家看儒家’”。方朝晖说。他还谈到,牟宗三先生的《政道与治道》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学术犯了一个巨大错误,那就是只关心治道问题,而不关心政道问题。“所谓政道就是政体问题。政体是指包括贵族政体、君主政体、民主政体、共和政体等在内的政治制度。牟先生认为中国人没有意识到改造社会制度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改变国家政体的重要性。”方朝晖不能同意牟宗三的观点,他认为,决定一种政治制度能不能发挥作用的,往往是制度背后的文化心理、社会风俗、人民的道德情操等一系列因素,“这些都与社会治理的方法有很大关联,所以应该关注、研究治道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曹峰认为,治道可说是贯通融摄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个概念,非常重要。他介绍了自己对清华简《五纪》的研究,认为“中”在《五纪》中是一个最高理念,对治道的研究,应特别重视对与“治道”相关的“中”“中道”概念的研究。韩国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郭沂强调,在探寻概念本意的时候,需要对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给予更多关注,“在古文字中,‘治’有三点水的写法,有从‘丝’的写法,有从‘言’的写法,还有用‘司’字声训的写法”。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强提出,《治道:概念·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十分多样,包括文字学、语用学、文献学、版本学、统计学、考据学等,是用“竭泽而渔”“一网打尽”的科学方法进行哲学概念范畴的研究,同时,本书又是一个观念史、思想史、概念史的梳理,这样一项基础性研究为将来的理论探讨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涂可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元旭也对《治道:概念·意义》作了评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