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03日 星期三

    为了让中国家庭了解真正的国际教育,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曾带领团队用近十年时间遍访欧美、澳新、日韩等地200多所世界名校。用敏锐的洞察力探索名校育人之本,用专业的镜头捕捉名校人文风采。为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找到一条更合适的成长道路,是他写就新作《不一样的成长——写给中国家庭的国际教育启蒙书》的初衷。

    让眼界和格局,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03日   12 版)

        世界各国的孩子是如何度暑假的?

        美国教育界认为,志愿活动能反映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和领导才能。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过,年轻时的社区义工经历是他“曾受到的最好训练”,让他体会到了美国底层民众的所思所想。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能让人学以致用、了解自身不足,更重要的是能让人以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

        丰富多彩的夏令营则是孩子们在玩中成长的另一个途径。各类学术营(计算机、天文、写作以及各种艺术类项目等)、传统户外运动营(篮球、游泳、网球、高尔夫等)以及童子军营等,都能帮助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收获独特的生活体验,培养独立性、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每一个夏令营实际上都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孩子们融入小社会的过程,就是逐渐成长为合格社会人的过程。

        虽然美国的孩子在暑假期间没有繁重的课业,但他们也有一项不能间断的学习任务——阅读。学校会通过发布书单等方式督促学生在假期保持阅读习惯,提升写作和思辨能力,从而防止“暑期滑坡”现象的出现。

        以上这些动手又动脑、兼顾社会责任与学习任务的假期生活,完全契合美国倡导的“全人教育”的理念,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各大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是英国给孩子们的馈赠。学校经常会组织团体性的游览活动,由老师带队给孩子们讲解介绍。这种在真实藏品与文物面前所感受到的历史与美的激荡,是书本和影像制品无法比拟的。

        一些学校还会组织孩子们外出游学,主题包括野外生物考察、音乐、历史、艺术和体育等,行程大约为七到十天,其中大部分是跨国的游学活动。很多英国孩子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各个邻国非常熟悉,相关的历史与人文知识自然也成为他们知识储备的一部分,避免了死记硬背这些知识,这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格外主张“快乐教育”,澳大利亚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全民运动的氛围是孩子们热爱世界的动力。澳大利亚人爱好旅游,家长们会尽量在假期带着孩子们到各地游玩,尤其喜欢飞到北半球体验冬夏交替的奇妙感觉。

        还有的孩子会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暑期培训和短期夏令营当中。这些活动有的与提高学科成绩相关,有的可以学习舞蹈、演讲等技能,但还是以体育项目居多,包括足球、网球、橄榄球、冲浪等,一应俱全。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这或许也是澳大利亚人对体育的热情如此高涨的原因之一吧。

        澳大利亚的孩子暑期作业不多,但各州政府及州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在假期培养和巩固孩子的阅读习惯。从“州长阅读挑战”到“夏日读书俱乐部”,每年孩子们都可以通过完成读书任务而获得奖励。这些活动为阅读赋予了更多趣味性,增加了孩子们读书的成就感,有的还能促进亲子互动,吸引了众多家庭参与。澳大利亚的教育向来有着“自由而不散漫”的特色,在多彩的活动中释放自己的天性,从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邻国日韩的暑假时间和我国差别不大,独具特色的修学旅行是学生们在放假之前就非常期待的活动。这种修学旅行类似夏令营活动,学校会带领学生们参观历史遗迹,或者体验独特的农业生产过程,让他们对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日本的学生们常去打卡古都奈良、京都等地的风光,韩国的孩子们则会把庆州和济州岛等作为目的地。从这些集体旅行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开阔眼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增加集体意识。

        日本还有一个独特的暑期作业——自由研究。这项开放式的作业要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一个课题,课题可选择的范围非常广,涉及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环境观测、美术手工等,学生们需要在一至两个月的暑假期间内去深入了解自己的课题,进行系统的观察、调查、实践,然后整理调查结果,制作调查报告。新学期开始后,孩子们要在班级或全校举办的展览中展示自己的作品,优秀作品还会被报送到各个地区组织的竞赛中参赛,这种奖励机制鼓励着孩子们越做越好、不断成长。

        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自己动手得来的知识,更让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归纳整合的能力在心中扎下了根。这种教育方式以“问题”为核心,让知识的习得从被动灌输变为了主动吸收,而这样的思维模式一旦掌握就很难忘记,从而能够帮助孩子实现终身学习。

        为什么说良好的德行是一生的基础?

        在众多良好的德行中,善良和坚毅是非常重要的两项品质。前者能让一个人懂得尊重他人,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后者则能让一个人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面对未来人生中的苦难和挑战。

        “善良”这个词又大又小。说它大,因为这是一个美学哲学概念,说它小,是因为可以体现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时候学认字,老师讲“人之初,性本善”。的确,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便宛若天使,但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则需要我们一辈子的学习和修炼。

        英国的乔治小王子和夏洛克公主上小学,成为人们一时的话题。他们入读的学校叫托马斯贝特西预备学校,这是一所受到本地中产阶级,尤其是中上层社会父母青睐的精英学校。该校校长表示,他们的核心育人理念就是善良。

        良好的品德和情商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甚至胜过学业。该学校认为,孩子需要从小学习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了解不同的社会阶层、种族、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该学校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规定:孩子不允许有最好的朋友,而是必须跟所有的孩子都成为朋友。学校认为,如果孩子故意疏远一些人,就会制造出不公平的现象,从而伤害部分孩子的情感。老师也不能偏爱任何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然就会对那些被忽视的学生造成情感伤害。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建立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就会在行为和礼节上对他人表现出接纳和尊重。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以培养学霸精英著称的伊顿公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强调去争取杰出的成绩,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会接纳别人,尊重多元文化。

        BBC的纪录片曾详细地拍摄了学生们在伊顿公学的一天。在伊顿公学,小男生们早晨出门上课,必须穿西装打领带。有个孩子忘了领带,被教务人员看到了,老师拦住他说:“小绅士,你有没有发现,你忘记什么了?”孩子低头一看,哎呀,领带忘了。赶紧回宿舍系上领带再跑出来。教务人员再看到他时说:“太棒了,谢谢你!”

        这是很典型的英国式沟通。作为老师或家长不会直接指责孩子:“你怎么又没戴领带!”而是用一种婉转的、提问的方式去让孩子自己去回答这个问题,尽量减轻孩子的逆反心理。当孩子意识到问题并改正之后,父母和老师会对孩子说“谢谢你”。这些举措看似没什么了不起,却利用了科学有效的沟通方式解决了问题,并在整个过程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从小说到大的俗语同样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强调要换位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对方尊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中的这段话充分解释了苦难对人的意志的磨炼作用。而能够让一个人承受这些苦难的核心品质,就是坚毅。

        美国西点军校的招生选拔很严苛,但每年录取的学生中还是会有五分之一的人选择在中途退出,其中大部分是在大一结束时退出的,因为这一年他们会经历西点军校最著名的“野兽计划”,学生们需要经受生理、心理、社交等一系列残酷的考验。

        宾夕法尼亚大学知名心理学教授安吉拉·达科沃斯对这一现象很感兴趣,为此他展开了一系列被称为“坚毅测试”的研究,对历年“野兽计划”测试中成功或者失败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他发现,最终完成该计划的学生大部分有极为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而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他们当年在“野兽计划”里磨炼出的坚毅品质。这种品质让他们成了富有激情、韧性、进取心的人,从而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即拥有相当丰富的物质资源,但往往看不清自己内心的渴望。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做什么样的事,生活、学习一切都按照父母的安排来完成。这样的孩子一旦走进社会,就很容易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被社会边缘化。

        近年来,学生群体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很多孩子在学业上足够优秀,但是因为一路成长顺遂,有时候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过不去心里那道坎,久而久之,就会积郁成疾。

        没有经历风雨的树木更容易折断,《小妇人》中有句话说得好:“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选择专业,该忠于内心还是赶时髦?

        在2021年3月,教育部更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国本科专业正式增加到740个。说起专业的分门别类,发达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美国研究生课程被分成37个大类,1000多个专业。如何选专业才不会后悔? 以我自己为例。1996年我去澳大利亚留学的时候,连大学排名都不太清楚,更没有什么升学指导,一切都得靠自己。对我来说,能被国外大学录取走出国门就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了。当时许多人出国后都想留在国外,所以移民和就业就成了大家选择专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我大学本科读的是英语专业,比别人多学了几个单词,多读了几本原版小说,还挺自以为是的。到澳大利亚后,一度冲动想在英语语言学的道路上死磕一辈子。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出去打工找活干时屡屡受挫,除了能说几句结结巴巴的英语,一无所长。于是,我决定改专业。

        现在的许多热门专业那时候也都有,好多也是移民的热门专业。我的几位文科生好友都纷纷“改行”,改学金融、经济、财会、精算、工程和计算机等专业。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成功转换赛道,喜滋滋地畅想着两年后的美好移民生活,我羡慕不已。那个时候,我不断问自己:我到底想干什么? 到底能干什么? 我要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寻找答案。

        往事一幕幕在我的眼前浮现。

        中学时,我属于那种浑浑噩噩的学渣,没有一门成绩拿得出手。老师建议我们这帮无可救药的捣蛋鬼都去考英语专业。当时我都蒙圈了,因为我的英语也从来没有及格过。老师的回答终于让我茅塞顿开:“你英语不好没事,大家英语都不好,都在一条起跑线上,试试吧。”

        在经历了前两年高考的落榜后,第三年高考,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也许是不断受到我补习班英语老师的鼓励,我的高考英语成绩还不错,笔试成绩位列家乡第一名,口试成绩优秀。老师又建议我第一志愿报考外交学院。

        可惜天公不作美。那个时代很讲政治,我这个后进生高中毕业时政治面貌还不是共青团员,再加上家庭成分不是贫农,1980年,我和外交学院擦肩而过。但是,我有幸成了苏州大学英语专业的一名学生。兴趣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支撑我走过大学四年。1984年,我留校任教,一干就是10余年。教书成了我唯一的工作技能。

        因此,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时,我不得不和现实妥协,避开自己的数理化短板,抛弃和澳大利亚人较量英语的野心,我选择了国际传播专业,利用自己英语和汉语的双语优势,扬长避短。

        也许是兴趣使然,也许是自尊心作祟,反正我坚持下来了。虽然课堂考试成绩平平,但我也算是全力以赴,除了用功读书外,课外的闲书也没少读,各种活动也是一个不落。我深知,留学不仅是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也是眼界的开阔,生命的丰富。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我终于等到了属于我的机会。

        1998年,英国广播公司到澳大利亚招聘亚太区中文部的记者。我过五关斩六将,在中英文笔试、口试的考试中表现不俗,拔得头筹,最后如愿去伦敦当起了记者,这件事在当年澳大利亚悉尼的中国留学生中广为流传。

        从高考到现在,我一路走得都比别人慢,磕磕绊绊,后知后觉。但我一直忠于内心,始终在和中英文打交道。即使后来从英国辞职回国加入新东方,也一直在做老师和传播者,倡导国际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职业的中心点没有偏移。不过,这个过程不是直线的,更不是跳跃式的发展,而是呈螺旋形上升。虽然不快,倒也稳稳当当。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世界各国的大学专业选择方式各不相同。

        美国学生在高中时就会接触到一些大学课程,上本科时会先接受通识教育,拓展知识宽度,之后再开始专业学习。英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就需要考虑自身的兴趣和优势,提早明确职业方向。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进行了被学界称为“最激进的教育改革”,该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的复合模式,本科阶段强调跨专业、跨学科和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专业不断涌现。以数据科学为例,它以统计学、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以及某一领域知识为理论基础,目前在客户关系管理、金融、银行、卫生保健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近几年海外高校快速发展的“黑马专业”。由此可见,热门专业也是不断变化的,专业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蹭热度还是听从内心,随波逐流还是走自己的路,这都取决你自己内心的定力和追求,不同的选择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本文摘自《不一样的成长——写给中国家庭的国际教育启蒙书》,周成刚著,新星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定价:8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