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

    叶灵凤笔下的香港

    陈釭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7月27日   14 版)

        香港回归祖国已二十五周年,沧桑巨变令人感慨自豪,不觉怀念起当年居港爱国作家叶灵凤。叶灵凤虽以小说家盛名,然其散文、札记亦非常出色,尤在考证香港史迹、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功绩卓著,给当年港英当局辖治下的香港文坛注入一股正气清流,堪称香港文史研究拓荒者。

        叶灵凤(1905—1975),原名叶蕴璞,江苏南京人,就学于上海美专,1925年加入创造社,曾编辑《洪水》半月刊,1926年与潘汉年合办过《幻洲》,1928年《幻洲》被禁改出《戈壁》,是年底再遭禁又改出《现代小说》,1929年创造社被封,一度被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夏衍主持的《救亡 日报》工作,后随《救亡日报》迁广州,次年广州失守后去香港,从此定居香港,1975年病逝。

        纵观叶灵凤笔谈香港,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末尤勤,文章多刊载于香港《星岛日报》《大公报》及《新晚报》。

        1947年6月5日,在《星岛日报》开辟“香港史地”周刊,撰发刊词语:“不管你是喜欢还是憎恶,香港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而且值得研究的地方,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变动,是以香港为转捩点的。184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代:中国上下从那时期开始对所谓列强有了新认识,而列强也开始对这个‘天朝’有了新的认识。香港恰恰就从这时在历史舞台上出现。”可是,“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我们可以说太缺乏注意了,更谈不上学术上的研究。过去对于香港这地方的一点自然史地研究成绩,可说都是外籍人士做的,正因为如此,已经有人走在前面了”,感叹之余饱含激励本土学者参与研究之志。

        1947年6月至11月,在《星岛日报》“香港史地”专栏连载《西文香港史地书录解题》,共十七则。解题西文香港史地书录以莫林都尔夫的《中国书目提要》和亨利·柯尔狄尔的《中国关系书目》为主,此外尚增加一些其它书目。涉及书目涵《中国文库》《域多利威略述》《香港风景》《一八四六年香港年鉴及指南》《香港政府宪报摘要索引》《中国杂志》《香港名称》《山顶下》《香港、澳门、广州的鸟类》《中国日报的通商口岸》(香港部分)《纳米普斯号航程及作战史》《岭南》《科克的香港通信》《中国杂志?香港专号》《中国的欧罗巴》《鸦片快船》《香港植物志》。尽管叶氏在精心诠释书目后谦称“这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工作,距离完备尚远,我希望以工作为基础,逐渐补充,以期能完成一篇比较整齐的研究香港史地关系的书目”,实际上其涵义远不止于此,终结了多年来由外人独步香港史研究资料的怪现象。

        1953年,叶灵凤在《大公报》副刊开设“太平山方物志”专栏,撰写了一系列有关香港花鸟虫鱼和风俗的掌故,文章篇幅不长,笔法灵动有趣,深受读者喜爱,1956年结集成书,定名《香港方物志》,共计112篇,1958年香港中华书局初版,首印五千八百册。这部《香港方物志》既有别于专业的史志类典籍,也不同于纯粹的科普小品,而是将文史、科学、见闻以随笔形式糅合成散文,兼具抒情和书话,是一种带有叶氏个人风格的文体尝试。

        1962年4月2日,在《新晚报》发表《日益消失的古老香港》,吐槽“近十几年以来,香港的面貌改变得很厉害,从海上望过来,平地和山上出现了许多大厦,一座紧贴着一座,一眼望去全是方格的窗口,简直是新式的鸽子笼,九龙方面也是这样”。“随着这些新建筑物的出现,许多古老优雅的房屋都被拆卸了,有些很美丽的角落,也被填平改造,辟作了建筑基地,不顾前后左右的形势,造起狭而高的高楼。”叶宅“卧房的后窗,本来仰望可以望见扯旗山顶。有时夜深睡得迟,下半夜的月亮会从山后面爬上来,照得山上的草木闪闪有光,令人看来有一种特别幽静的美感。可是现在呢,山腰悬崖之下早已出现了一排规模极大的高层,遮断了月光。现在抬起头来,所能见到的是一排排的窗口和骨骼似的露天楼梯,吟不成‘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了。”文人毕竟是文人,总眷恋着那份诗情画意。

        1962年12月27日,在《新晚报》发表《丧失中的香港传统》,直言“目前的香港,在城市设计和管理方面,好像就缺乏了这样的理念。似乎忽视了过去,同时也不知道顾到将来,目光只是一味地注重眼前。仅就建筑设计来说,似乎只是着重简洁和单纯,完全忽略了美观和尊严。”稍后笔锋一转点赞“具有百年历史的木球会,他们能保存那一大片草地,不为利诱,给古老的香港保存了一点体面。”文末还特意加述:“前几年,也有人曾怀疑新中国会这样,说是准备拆了万里长城去造水库和工厂。后来有人游了八达岭,发现正在那里烧砖修补长城,这才知道谣言虽然有翅膀,却飞不过事实的界限。近几年的大力保护各地古迹文物,更证明了新中国也是在一面趋向现代化,一面注重保护旧有的优秀传统。”

        1963年7月1日,在《新晚报》发表《香港之初期发展画册》,对香港亚细亚火油公司编印的包含1842年至1912年图片的《香港之初期发展》作公允的介绍和评议,在肯定其有益的同时也指出该画册数处图文舛误,并对封面所印由英国人绘制的第一幅香港岛最早的单幅地图予以匡正。

        1963年12月2日—6日,在《新晚报》连载《读〈新安县志〉札记》,是月13日又追刊《万寿果与凤凰山读〈新安县志〉补志》,均以清嘉庆善本《新安县志》为参照,追溯香港历史沿革、隶属关系,全方位考证其地名、气候、风俗、物产、花卉等特色。补志尚语:“居县志所载,凤凰崖下还有一处名胜,称为望烟楼,是文天祥的子孙流寓之处,文家在邑内岁荒时就登楼眺望,凡人家无炊烟者就去加以救济,所以称为望烟楼。现在大埔还有文屋村,不知是不是他们的后人。”须得一提的是,叶灵凤生前系香港著名藏书家,拥卷宏富,格外珍视《新安县志》,拒外人收购,嘱将该籍奉献国家,他辞世后家属遵照遗愿献给广州中山图书馆,其余藏书悉捐香港中文大学。

        1964年3月1日—3日,在《新晚报》发表《香港邮政邮票史话》,披露昔日之中国邮政与海关一样,皆由洋人把持,“从前在我国的那些通商口岸寄信来香港,或是往外国,要贴用的却不是中国邮票,而是香港邮票,香港邮票可以在香港以外,可以在我们内地也通用,这实在是邮政史上的‘珍闻’”。此类“珍闻”实乃民族之屈辱、主权之丧失,令人痛心疾首。作者在文中还借助霍金斯所著《香港和中国通商口岸的邮政史和邮戳》提供的史料叙述了“香港邮政本身,也有不少不寻常的历史。”

        1964年7月8日—13日,在《新晚报》连载《黄尊宪的香港感怀诗》,考证黄尊宪曾四到香港,对黄氏《香港感怀十首》《到香港》及《自香港登舟感怀》诸诗进行了详尽笺注,鞭辟入里,颇具学术价值。

        1965年12月5日—10日,在《新晚报》连载《有关张保仔的新资料》,根据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林则徐集》中“奏稿”部分里发掘涉及张保仔的相关资料,对张保仔等歹人进行了深入剖析。张保仔,曾为横行粤东沿海的海盗匪首,作恶多端,后被清廷招降委官,“林则徐是个正人君子,他对于盗匪是主剿不主抚的。因此两广总督百龄招抚郭婆带、张保仔后,他一直表示异议,对于张保仔投降后就成了清水师的官员,而且一再升任,很表示不满”,痛陈弊端,要求朝廷“对这个投降的海盗‘宣示裁抑’”。

        1967年6月12日,在《新晚报》发表《调戏赤柱妇女被杀的英国军官》,回顾了1849年2月25日发生在香港赤柱黄麻角村的案件,那天薄暮时分,驻扎在赤柱的皇家工程营上尉科斯达和锡兰来福枪联队中尉达亚尔醉醺醺进村子挨家逐户寻欢找女人,在最末一户家中遇到一对夫妻和一个年轻媳妇,便对少妇动手动脚,公婆见状急忙阻止,不料两个英军兽性大发,用手杖猛击乱打,他们顿时血流满面,只好跑到门口高喊“救命”,四邻闻声相救,欲将歹徒拖至屋外,然英军继续撒野,激怒更大民愤,泊船附近的好汉徐亚保率领伙伴手执长矛赶来,歹人见势不妙夺门逃窜,被好汉追上戳倒,双双毙命。结果,“徐亚保仗义惩凶的壮举,使得赤柱人心大快。后来当局知道这两个英国军官咎由自取,也不敢为难黄麻角村民。圣约翰教堂的那块纪念碑尚所记的,就是者两人。其中科斯达的尸首后来在海上捞到了,达亚尔则一直没有下落。”

        1967年,叶灵凤所著《香江旧事》一书由香港益群出版社出版,署名霜崖,是关于香港史地的书,收录《香港的“序曲”》《英国殖民者霸占香港经过》《九龙被侵占史话》等三十余篇,揭露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真相弘扬民族精神和气节。

        1970年新春,叶灵凤撰《序新版〈香港方物志〉》,一吐当年初版不尽如己意之憾,称“自己当时为了尝试些这样以方物为题材的小品,曾经涉猎不少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从方志、笔记、游记,以至外人所写的有关香港草木虫鱼的著作,来充实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在资料的引用和取舍方面都是有所根据,一点也不敢贸然下笔的”。“可惜初版书出版时,作者未曾有机会亲自校阅,本来应该附有若干插图的,也未及附入,这样倏忽之间已经跪了十多年,自己一直引以为歉,这次后改由上海书局再版,承他们给我改订的机会,将内容作修正和删改,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一边能配合时代的进展,同时更按照原定计划,附入若干插图,能矣新的面目与读者相见。”此次再版无疑了却了叶氏郁积多年的夙愿。是年,叶灵凤《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亦由香港上海书局出版。

        诚然,将香港视作第二故乡的叶灵凤笔谈香港远不止以上胪列,但其字里行间充盈爱国爱港赤子之心殷殷可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