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三

    用经典之美浸润人心

    张希丹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7月20日   13 版)

        20世纪,是中国美术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时期,两千多年的传统道路,两宋时期以来形成的艺术格局,在一夕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传统的激荡变革与西方绘画的借鉴融合中,一条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发展之路逐渐形成。

        面对社会变化的巨大冲击,艺术不再只是用来陶冶、欣赏、怡情以及雅集,为大众、为时代而艺术的思想应运而生。正是这种带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引领着中国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特面貌,形成了当代繁荣发展的艺术格局。在这一历程中,一大批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画笔和思想,记录社会和艺术的发展,创作出一系列经典作品,书写了时代精神和人民心声。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人们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丰富多变的内心情感转化成灵感,透过艺术的语言,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变形成了艺术。人们可以在艺术中观照自己,看到时代和他人。经典艺术会滋养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激发出人们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与价值理念,从而帮助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展览、收藏、研究中国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为重点的中国美术馆,是众多经典作品的收藏地,是国家美术的殿堂。秉持着典藏大家艺术精品,活化中国文化精神的理念,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典藏活化展览,成为当代艺术风尚的风向标。“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就是其中可圈可点的一个展览品牌。

        五年前,“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是为了庆祝十九大的召开而策划的。在这个展览中,中国美术馆精选了馆藏近现代名家大师作品200余件套,其中包括老舍子女捐赠的老舍、胡絜青藏画,吴作人油画《齐白石》和齐白石作品专题,以及吴冠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罗中立的《父亲》等很多镇馆之宝,可谓群星闪耀、经典灿烂,被媒体称为“壕展”,同一场域大师名作云集,一展尽晓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一馆齐聚天南海北艺术风。

        这场代表20世纪中国美术最高水平的展览,迅速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十余天就吸引了13万名观众到馆参观,与北京11月寒冬的凛冽相比,场面可谓是异常火爆。据统计,展期内首个双休日,参观量已突破2万人次,远超美术馆日参观6000人次的上限。

        今年,在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美术馆将“美在新时代”展览再次呈现在国家美术殿堂,规模比之前更大,精选近300件精品名作。十八大以来新创作的关于生态文明、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以及教育、科技、体育等内容的优秀作品组成“以美表现新时代”。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中国近现代画坛巨匠的经典作品构成“把美献给新时代”。虽受防疫限流的影响,但观众的观展热情始终不减,开展之后,日日约满,为满足更多观众的观展需求,展览持续延期。展厅内,观众三五成群,逡巡在画作前,不时低声讨论,合影留念。其中不乏有专业的观众为同来的朋友、学生进行细致地讲解,还有跟随父母、老师来的小观众坐在地垫上,认真地临摹。和原作相比,他们也许画的并不像,但艺术并不是以像为标准的,他们眼中的是不同的美,他们笔下的是自我对美的体味,有的看到线条、色彩,有的看到造型、空间,有的关注到比例等等。美术馆就是要成为广大观众的会客厅堂、社会的教育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养观众,提高社会的审美素质和修养。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进入艺术的氛围和情境,理解作品的动线排布,本次“美在新时代”在展览形式上有新的突破。中国美术馆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首次合作,将历史中的大师影像剪辑成片,在现场播放,形成了“赏名作,看电影,见大师”的展览新效果。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展览中播放视频,并不鲜见,但在一个展览中,集结如此多位艺术家的历史活动影像,生动展现艺术家创作状态,并能与展品紧密对应,应属首次。为此,中国美术馆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都付出了十分的努力。这些影像本身就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典藏精品,拍摄于上世纪50-80年代,色调和背景语言极富时代特色,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呈现这些影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胶片转录并修复,再经过两馆专家紧密合作,剪辑成片,才最终展现在观众面前。为了让观影的氛围更加舒适,中国美术馆又精心设计在多个展厅搭建了临时观影厅,让观众可以坐下来,在影院的氛围中倾心观影,体现出中国美术馆为人民办展,以经典艺术服务人民的满满诚意。这种展览形式,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很多观众分几次前来,不但看满总时长超过1个小时的影片,还在展厅中慢慢探寻影片中提到的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为什么会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爆款,令大家趋之若鹜呢? 无论是“美在新时代”第一期,还是“美在新时代”第二期,抑或是其他的典藏活化系列展,都得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有策划理念、展览形式创新的功劳,但从根本上还要归功于内容的经典与精彩。这些作品之所以经典、精彩,首先反映了艺术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观众越看越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它们是美的形象化体现。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齐白石,特别善于观察生活,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湛,墨色淋漓间,神满意足间,又充满喜闻乐见的趣味。展览中的《樱桃》饱满红润,让人垂涎欲滴。《群虾》嬉戏追逐,极富生命力。黄宾虹以山水著称,气势磅礴,有传统的严谨有力,也有个人风格的奇峭之意。徐悲鸿的奔马疾行如风,英姿勃发,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但在造型方面,也明显受到了西画重视结构表现的技法影响。潘天寿的作品十分特别,豪情和张力与生活的情采完美融合,雨后千山,真如铁铸成一般,巍然屹立。傅抱石的江山图画,墨色淋漓,变化多端。吴冠中既讲究“风筝不断线”,又敢于大胆地说“笔墨等于零”,自认为尝遍西方禁果,又不愿被逐出东方的伊甸园,他的油画具有中国传统的意韵和气度,而笔墨却也有着西方抽象美学的形式美感。熊秉明雕塑孺子牛、被杨振宁认为“塑造出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吴为山馆长的雕塑白石老人则在形似与神似上达到微妙的平衡。林林总总,相信只要来到美术馆,与作品面对面,就很容易体味出这些艺术作品触动人心的美感。

        这些底蕴深厚的经典作品,一方面展现了艺术家的艺术才能,另一方面其内容、思想、智慧和情感还根植于时代和生活,反映出民族的品格和时代内涵。这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家来自于人民,人民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是他们创作的动力。正是因为这些精彩的作品是为人民发声,书写人民的血肉情感或瑰丽想象,从而才能唤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表现的是华山烟雨偏宜晴更好的雄浑美景,云雾弥漫,苍璧耸立。关山月的《北国牧歌》表现的是草原的苍茫辽阔。这样的作品观之不禁让人感叹山河的壮美而生发出民族的自豪感。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艺术家一代代传承与坚守的是历史的文脉,开拓与创新的则是时代的步伐。作品中,三门峡工地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与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场景,时间不同,时代背景也不一样,但一样的是中国人无畏无私的勇气、信念和家国情怀。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以“美在新时代”为代表的一系列典藏活化展览,助推经典作品更加融入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灵,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人奋进,更是对当下艺术家的激励,在新的时代,用新内容和新形式创作出新的艺术高峰。这是中国美术馆的社会功能,也是社会责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