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至10日,由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小说论坛2022”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办。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来自国内外的一百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文献版本”“叙事传统”“小说理论”等方面问题作了交流研讨。
山东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帅主持开幕式,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先生先后致辞。
袁世硕谈到,他近年通过《录鬼簿》考释而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即小说作品对作者的生平、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反映,稽考小说作者、认识作家也应当将其小说作品作为研究探讨的文献资料。袁先生举例说明,《水浒传》前后叙述方法和叙述语言都存在显著差异,《三国演义》没有彻底丑化诋毁曹操,这体现了罗贯中浙东学派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天一阁抄本《录鬼簿续编》中明确记载罗贯中为太原人,有学者认为“太”是“东”的草书误认,结合《水浒传》中插入的元人杂剧,如康进之《李逵负荆》和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可以确定罗贯中祖籍是东原人。还有,根据《醒世姻缘传》中所体现的作者经历和生活知识面可以判断,作者应是一位在山东做官的河南人,李政修说成立的可能性很高。对一部作品的解析和对其作者的考证,两者应该是呼应的。
大会发言由杜泽逊主持。8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广州大学纪德君教授从口头文学角度探讨了《水浒传》的叙事传统。作为一部说书体小说,《水浒传》有着独特的口头叙述特征,如单单按照作家个人创作的角度去审视,难以对诸多不合理的描写和叙述作出恰当解释,容易导致误读和误判。《水浒传》的口头叙事体现在若干方面:一是韵文散语的荫袭套用;二是人物形象的描述与提升;三是主题与范式的灵活运用。纪德君教授强调说书体小说不能与文人作品混为一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冯保善教授探讨了明清通俗小说的大众文化品格。小说文化的形成,昭示了中国文化在明代中期以后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转向:文化权力下移,由立言载道向世俗众生现实生活回归,以及作为明清江南文化组成部分,由诗性江南向雅俗合唱交响转向。以传奇戏曲和通俗小说为代表的大众文艺的崛起,其对于世俗众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在销蚀自我、排斥个性的封建宗法社会里,展现了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通过与古代文学对比,对现当代小说的基本特征作了讨论。他认为中国现当代小说是目的论引导的,如小说革命推动社会民众的精神世界改造,鲁迅先生的改造国民性,小说成为唤醒民众、抵御外来侵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舆论与宣传工具。在这样一种语境下,现当代小说积极参与现实,干预现实。
山东大学李桂奎教授通过小说评语的系统梳理,探究传统文论之渊源与谱系。小说写人评赏常以“传神写照”及其相关术语为圭臬。除此之外,介于“形”“神”二者之间的“态”“心”等要素,超乎二者的“象”“影”以及“性格”“情理”等要素,均应成为中国写人文论的重要内容和有机构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为更好地把握和认识中国写人文论的实质及其构成要素,学界应进一步对各种小说写人评语之间的关联展开系统探寻,使这一文论谱系既立足于传统而又面向现代、既立足于本土而又面向全球,焕发其生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魏崇新教授从“江湖叙事的聚合功能”“梁山叙事的导航功能”“悲剧叙事的推助功能”三个方面讨论了宋江在《水浒传》中的叙事中枢功能。他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人物时不仅要进行艺术形象分析,也要关注人物在小说中所承担的叙事功能,兼顾人物与叙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阐发古代小说人物叙事的本土性艺术特征,以拓展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的空间。
浙江师范大学王洪岳教授重点考察了吴文莉的长篇小说《叶落长安》,认为作品直面惨痛、苦难民族历史的勇气,想象或还原历史真实的描写功夫,叙述和对话的精湛把控力,使其体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格。
西南交通大学罗宁教授考察了元好问“曲学虚荒小说欺”一句诗。目前学界对此句鲜有注释和解说,偶有涉及者,其理解也是模糊或错误的。实际上,此句涉及到的是诗歌用事(用典)和取材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宋诗从曲学和小说中选取材料、用作典故的问题。对于宋诗追求僻典以致使用小说中的典故这一风气和现象,元好问作出了批评。今人对元好问此句的误解或漠视,反映出人们对于古代诗歌使用小说典故这一事实和现象认识不足。
山东大学宁明教授发言题目为“接受视阈下张炜小说英译研究”。从接受视阈下探究张炜小说被选择、译介和接受的动因和实况可知,作品自身的艺术品格,作家对待译介的态度都影响到译者和出版社对作品的选择和翻译;译者的文学素养、翻译策略、翻译水平,出版社的商业利益,乃至译入语文化要素等会直接影响译作对原作内容的选择、删减和改写等;最终建构的译作能否被读者接受则是多种因素叠加后的结果。
9日下午到10日上午,论坛分6个小组展开交流研讨。
10日下午,论坛学术发言环节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桂奎主持。福建师范大学齐裕焜教授讲解了古代小说版本研究的不同思路。他先从宋元小说话本与《三国志演义》谈起,以赵云呵斥主母不得入武庙这一故事为例,各类版本对赵云及糜夫人的刻画有所不同,由此论证了赵云形象的变迁。学者在版本研究时不但要考证,还要考论,在考证的基础上了解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复旦大学黄霖教授分享了小说文本细读的视角和方法。他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其一是金圣叹评《水浒传》“乱自上作”,作者将高俅与宋徽宗捆绑描写,“上”其实将昏君与制度联系起来的。其二是《金瓶梅》第五十二回“毕竟月娘没(深)心”一句,可以证明崇祯内阁文库本后出。其三是由张竹坡评大连本《寓意说》中的“气”字证明此本非初刻本。黄先生指出在小说中,一词一句都可能蕴涵极多,文本细读非常重要,细读的方法值得探讨。
闭幕式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樊庆彦主持,各小组代表汇报了小组研讨情况,杜泽逊致闭幕词。
“中国小说论坛”是山东大学文学院定期举办的一项品牌学术活动,意在搭建中国小说研究的新平台,自2019年首次举办以来,愈益受到学界重视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