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7月13日 星期三

    站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里审视青年

    张海磊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7月13日   20 版)

        《西方青年史》(上下卷),[意]乔瓦尼·莱维、[法]让-克劳德·施密特编,张强、柳玉刚、申华明、奚瑞森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3月,198.00元

        如何看待今天关于中国青年的社会叙事和群体想象? 青年的成长焦虑有何应对之策? 社会如何关注不同青年群体的真实处境,引导青年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知古鉴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先带着比较的眼光看向西方,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青年被赋予的地位和作用的强化过程,并不只体现在一个文化圈或国家内。在新近首次出版的中文版《西方青年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社会历史中,当青年的社会角色被肯定时,他们同样被誉为民族的未来和栋梁,社会也期待着青年能成为带来集体复兴的人。

        中国新文化运动对新青年和未来的寄托,与青年身上的可塑性紧密相关,而这可塑性或可理解为过渡性的一面,它们都连接着社会的过去和未来,连接着青年的依赖性和自主性。如何理解青年身上的过渡性?如何从历史和空间的维度,理解青年的角色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这正是《西方青年史》要着重探讨的。

        《西方青年史》从西方文明的时间、空间、身份视角,对青年的历史话语做了系统梳理,提供了一个比较视野。本书的叙述时间线,上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历经中世纪,一直到20世纪,时间跨度超过两千年,涵盖了古代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不同时期;叙述对象即青年群体也多元丰富,包含了古希腊城邦青年、欧洲犹太青年、中世纪的骑士青年、17世纪的贵族青年等;叙述的空间,涵盖古代城邦、农村、现代学校、工厂、战场等。在这样的时空线索里,每一种青年身份的处境如何? 不同的青年身份和他身处的社会有何关系? 通览全书,我们能够感受到,每一代青年的身份都不能超脱于他的时代,而他身处的时代又建筑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之上。

        正如两位主编乔瓦尼·莱维和让-克劳德·施密特在引言中所述,“青年时代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青年以其‘过渡性’而著称”,“青年依附于文化上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因不同的人类社会以及不同的时代而有所差异”。时代塑造青年,青年影响时代。青年身上的过渡性,正是从过去抵达未来的现在。同时,青年的身份徘徊在理性与激情、本我与超我、“地狱”与“天堂”的中间地带,因此也无怪乎社会对他们的关注模棱两可:既期待又怀疑。

        基于青年身上的过渡性特征,《西方青年史》从多种角度讲述青年的历史。首先,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青年是成年前的一个社会化阶段,在宗教传统、教育体制、公民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场域中,青年被不同惯习的更迭所塑造。其次,就个体的成长而言,青年时代是每个人的身心成熟、自主性确立、自我意识建构完成的重要时期。再者,“青年身上集中了强烈的代表性,他们在自我思考与构想的同时,对整个社会也进行着思考与构想”。

        本书研究叙述的视野也很值得关注,研究者带有一种后现代的去中心、关注边缘的审慎意识,并且伴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尽可能地阐述多种观点和理解,避免概念的单一化或者简单化。关于青年本身的历史叙述,均被置于特定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中。如编者所言,“我们要强调史料运用的多重性”,“本书结集的论述既不会描述历史延续发展的画面,亦不会描述社会与文化内容一致的画面”。

        第二,对于处于话语边缘和“少数群体”的青年之关注。书中作者们的研究和叙述,时刻保持着中心和边缘、少数和多数的审慎意识。作者们总是在审视研究采用的基础文献的可靠性,并保持对历史上“多数而沉默”的青年的关注。即使少数被历史话语记载下来的青年具有巨大的典范作用,“但是,人们应避免忘记奴隶、农民、工人、流氓”。在《骑士风度与典雅》一章中,作者开篇指出“这一时期人们所谈论的年轻人,通常是贵族男青年”。在《农村的“青年生活”》一章中,针对农村青年以庆典表现自我的形式,作者评述“乡村青年的特殊之处正在于此。他们没有城市直接提供给年轻人的各种职业……这里没有中学生、手工艺者和工人们‘展示青春’的方式”。在《青年工人:从作坊到工厂》一章结尾,作者表述“在19世纪,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属于工人的青春,但至少我们发现了一些男孩和女孩,他们试图从工作和生活中夺取一段可以被称为‘青春’的时光”。

        第三,对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女性的解放和独立或可理解为一个近现代的议题,但是女性的权益问题确是一个十足的历史问题。本书始终带着性别维度思考青年女性的社会身份和话语,对两千多年里女性青年身份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做了系统梳理。在古希腊,城邦可在某种程度上视为“男人的俱乐部”,“是一种使男性价值更伟大,是把妇女、母亲、妻子、女儿推向暗处的社会生活制度”。而对生活在19世纪的年轻女工们来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使得女性的职业变动几乎是不存在的,她们只能等着嫁人。工人阶层的年轻女性在社会层面和两性层面都困难重重,她们极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四,历史叙述和图像叙述的结合。从公元前出土的陶瓮、陶杯、酒罐,到肖像绘画,再到现代传媒的报纸广告,图史互证、比较的研究视野,将历史和艺术的视野交叉起来,用本书编者的话表述,“肖像学——是历史学家尚未涉足的领域——有助于人们理解我们所总结的复杂性,有助于揭示其他的复杂性。从这些形象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社会对青年的看法,有时是青年对自己以及社会的看法”。

        在21世纪将过四分之一的时机,如何回顾历史,认识青年的社会文化身份? 社会如何塑造青年的生机活力,平衡青年的理智与激情,走向文明的未来?《西方青年史》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历史参考,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站在两千多年历史进程里审视青年身份的视角。正如编者所言,本书反思青年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身边的社会,提供给读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展望,一种思辨和讨论的出发点,而不仅仅是一种概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