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盲人协会统计,中国约有1730万盲人,每一百名中国人中约有超过一名视力残疾人士,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视力衰退的老年人以及有视力障碍但构不成残疾的人士。如何满足视障人群信息刚需、保障其信息权利以及基于此的受教育权、自由阅读权、社会平等参与权等,是中国与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时代与学科的重要课题。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为残疾人阅读提供便利,更是一个国家文明水位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盲文出版社统计数据显示,其每年精准出版上千种各级、各类盲文版教材、教辅、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医疗卫生等书刊。截至2017年,已累计出版9000多种、六万多册,也就是说每位盲人人均拥有书刊仅为0.35本。相比之下,202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03.74亿册(张)、期刊20.35亿册,合计124.09亿册(张),人均拥有书刊为8.8本。总体来说,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可供视障人群阅读的出版物均十分匮乏,再加上渠道流通问题的影响,许多视障人群极有可能无书可读。
国家和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可以颁布相关法律,先从法律层面明确视障人群文化权益的保障要求。这一点我国在几年前就有过实践:2016年12月25日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并与2017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法律条款中纳入视障人群文化权益保障举措是一项重大进展,下一步需要在以视障人群等为主体的法律文件上发力,让有声阅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视障群体服务。
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还可以通过组织实施相关的阅读工程和公益活动来推动有声阅读的发展完善并且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比如2017年,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国家图书馆启动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即利用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和盲用阅读设备,向盲人提供数字有声读物、电子盲文和定制化、持续性知识文化服务。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型的视障人群有声阅读服务公益活动,号召志愿者参与,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将爱心传递出去,让社会大众关注视障群体。
出版单位以优质内容为依托,创新有声阅读服务形式。出版单位作为有声读物的主要供应商要推动无障碍有声阅读的发展与应用,首先要将视障人群确定为其服务对象,然后借助大数据分析视障人群的阅读偏向和兴趣爱好,并根据结果划分不同板块,填充相应的内容,以此为基础制成的有声读物可有效解决传统有声阅读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其次,和普通读者一样,视障人群也需要阅读过程中的互动参与。这就需要出版单位借助语义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来实现。这种技术的介入可以使系统根据视障读者说出的一句话或者关键词进行后台自动分析,形成推送匹配度高的内容,比如百度大脑3.0的“多模态深度语义理解”功能,“不仅让机器听清、看清,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支撑各种应用”,若将此项技术应用于有声阅读领域,对视障人群来说将是莫大的福音。
公共图书馆落实文化权益保障,便利生活阅读。图书馆保障视障群体阅读权益应坚持以人为中心、服务整体性、完全开放性和现实质效性等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一要切实从视障人群阅读需要的角度出发,二要为其提供完整的阅读服务,包括资源搜索指引和阅读场所的提供,三要拒绝区别对待,对视障者一视同仁,四要做好服务效果的监测,确保服务有效。
从保障策略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图书馆可以从资源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足质足量的有声阅读资源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对此图书馆可以借政策的东风购买相应的有声阅读资源,或者和出版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成功引入有声读物。持此之外还包括基础设施资源的建设,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视障者行动上存在诸多不便,因此图书馆可以为残障人士提供轮椅通道,设置盲人阅览区,既便利又安全。第二,为了规范有声阅读服务秩序,图书馆需要建立相应的指导性政策与相关标准,既保证视障人群阅读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又要保障本馆服务的规范。第三,培养馆员社交能力及专业服务技能,如盲文、手语、朗读技巧等,以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最后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举办面向视障群体的阅读资源宣介与阅读推广活动,尽可能地对其所需读物进行推送和导读,从而削减影响该群体的阅读障碍,使阅读资源易为其所获取和利用。
保障视障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文化出版行业的使命与担当,也是我国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条件。阅读是所有人与外界沟通连接的重要渠道,更是视障人群最重要的文化权益,有声阅读是他们打破身体条件限制,成功连接世界的桥梁和中介,我们既要看到有声阅读给视障人群带来的希望和发展机会,也要看到其在服务群体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和弊端。国家和政府,有声阅读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出版业以及公共图书馆,三方协同发力才能让有声阅读切实惠及视障群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声阅读还有更多发展可能,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将视障群体置于前位,不断寻找有声阅读服务他们的最好方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