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是李一的儿童文学新作。麦冬是小说主角,他聪明,懂礼貌,待人友善。他还有一个好朋友杜衡。他们在同一所学校上学。杜衡也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小说就是以这两个好朋友为主角,写他们在校园和家庭里的生活。我知道,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爱以两个好朋友为主角来讲故事的。但李一这回写的这一对好朋友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我们该怎么对待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呢? 李一在这部小说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满意的范例。
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写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但大抵都不外乎是两种写法,一种是励志的写法,通过写孩子在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下,克服了自己身上的毛病,从此也热爱学习了。一种是我称之为是“照镜子”的写法,往往是把成绩不好等同于调皮捣蛋坏学生的标签,他们在小说中只是作为一面镜子,反衬出好学生的光彩。无论是励志还是照镜子,作家们的用意都是希望成绩不好的孩子能够也像好学生那样学习成绩好,让老师和家长都满意。这也无可厚非。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谁不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每一次考试都得满分呀! 但这在现实生活中又肯定是不可能的,有些孩子就只能成为成绩不好的孩子,难道这些孩子就注定了只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成为一个被歧视的角色吗? 李一在《麦冬》中给出了一个漂亮的回答。她以非常温暖友善的眼睛去看待麦冬和杜衡这两位成绩不好的孩子,以体贴的心情讲述他们的故事。最难得的是,李一不是将孩子们的成绩不好看成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是提醒大家应该换一种方式去看待成绩好不好的问题。李一看问题的方式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杜衡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而焦急,他考试不及格了也不敢对家长说。但杜衡的奶奶一点儿也不埋怨孙子不好好学习,相反她认为杜衡虽然不擅长读书但他有自己的长处。杜衡爱去爷爷奶奶的面馆里帮忙,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做面。奶奶夸赞自己的孙子道:“咱衡娃可真是块做面皮的料。真好!”杜衡还带着从北京来的何爷爷去江边寻找芦苇,他很快就跟着何爷爷学会了做鸽哨,这令何爷爷深感惊讶,认为他动手能力强,有天赋。当杜衡问何爷爷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个学习成绩不好又贪玩的坏孩子时,何爷爷是这样启发杜衡的:“孩子,你记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心存热爱,在任何岗位都可以发光发热。”何爷爷的话让杜衡消除了自卑感,他决心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方向去努力。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她还专门写到何爷爷来面馆要吃杜衡亲手做的面皮。此时的杜衡小大人一般地在操作台前忙活起来,连他的爷爷都觉得有一股自豪感直往上冒。的确,谁都应该为这么可爱的孩子而感到自豪呀!
李一则侧重于从另一角度写麦冬。作品中的麦冬有许多优良的品格。麦冬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就生活在一个善良之家。他的身边也弥散着善良之风。他的出生就和善良密切相关。当年妈妈怀着麦冬时突然不舒服,全家人赶忙开车去医院,哪怕如此紧急的情况,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人受伤了,也要停下车帮助老人。谁知老人是当地名医白芥子,他确诊了麦冬妈妈的病情,让她保住了胎儿的安全。若干年后麦冬和爸爸一起在山上采药时再一次遇见了白芥子爷爷,他也上山来采药,不小心崴了脚,他们再一次帮助了白芥子爷爷。麦冬在家人的熏陶下,对中医充满了兴趣。遇到白爷爷后,他不仅学会了许多中医药的知识,而且是白爷爷以自己的言行,让麦冬明白了“治病救人本来就是医生的职责”。麦冬暗暗地以白爷爷为榜样,他还像模像样地模仿白爷爷给同学们探脉问诊。在麦冬爸爸的请求下,白爷爷还专门邀请麦冬每天来为他整理书房,从此,麦冬可以更近距离地接受榜样的引导。当麦冬说出自己担心成绩不够好不能成为一名好中医时,白爷爷告诉他一个更加重要的道理:“评判一个医生是否优秀,不光要看他的医术是否高明,更得看他是否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白爷爷鼓励麦冬道:“孩子,你就拥有一颗仁爱之心。”
李一真是一名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的好作家,她丝毫不歧视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相反,她还要将成绩不好的孩子作为她作品中的“一号英雄人物”来书写,她不是简单地以成绩来衡量孩子,更不是将成绩不好的孩子视为坏学生。她郑重地告诉人们,应该去发现孩子身上各自不同的长处。在她的笔下,两位成绩不好的孩子都是非常可爱的孩子。小说最后,李一充满诗意地写两个好朋友一大早来到江边,他们远眺东方天空上的启明星,共同许诺每天要和启明星见面。李一是在说,这两个孩子就是两颗充满希望的启明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