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苍苍,孤烟之上,驼铃声声,驿站灯火……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中亚地区一直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变故,又经历了哪些社会变迁? 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呕心沥血,一层层揭开了中亚地区的神秘面纱。而这些学者取得考古成果背后的故事,人们可以从生动鲜活的《热土荒丘五十年:中亚考古回忆录》([乌兹别克斯坦]瑞德维拉扎著,陈杰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一书中有更深的认识。
读该书,跟着作者的笔触,从北高加索的切格姆出发,穿越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古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城,直抵帕米尔西部的巴克特里亚,了解考古工作的艰辛与趣味,体会两代优秀中亚考古学者的精神追求。
“从事西域考古、丝路考古研究,境外中亚考古是必需的参照系。”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刘学堂认为。
从19世纪末开始,中亚地区有许多闻名于世的考古发现,这与享誉世界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如M. E.马松教授、普加琴科娃教授等杰出学者的长期努力密不可分,他们是瑞德维拉扎的考古学引路人和人生导师。
瑞德维拉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特别顾问,考古学家、壁画学家、钱币学家。1986年至2016年一直担任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考古队队长,参加过一百多次在中亚、高加索和塞浦路斯开展的考古考察活动,主持发掘玄奘取经拜访过的铁尔梅兹古城郊外的佛寺群遗址等,有木鹿古城遗址、尼萨古城帕提亚宫殿的象牙来通等著名考古成果。著有30部专著,代表性著作有《伟大的丝路》《贵霜朝大夏佛寺考古》《丝路钱币两千年》《从粟特到高加索:考古所见的黑貂-黑海之路》;在世界许多国家发表数百篇有关历史、考古、钱币、古代铭文和艺术史的科研文章。荣获乌兹别克斯坦杰出贡献奖章、“舒赫拉特”(Shuhrat)国家奖等。
本书是瑞德维拉扎的学术生涯回忆录,回忆录反映出一个曾经辉煌的中亚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以及一大批优秀的考古学家是如何在考古实践中成长的往事。作者的求学生涯、随后参与或主导的一系列考古工作,以及和师友之间的交往,构成了本书的主体。除却追忆自己成为考古学者的往事,梳理中亚考古的发展学脉,文中还有大量关于考古现场的趣味日常和作者亲历的时代记忆。
“考古可不是蹲在土坑里磨洋工,马松导师一天的行程安排会严格到连学霸都偷偷叫苦。”
“就算导师是世界闻名的考古专家,学生也会忍不住偷偷送他一个外号。”
“当画了三天三夜的古城遗址平面图被白蚁啃得七零八落时,谁都会被气到只想在床头痛哭。”
“在被导师抓到睡懒觉之前,捏着牙刷冲到考古场地需要几分钟?”
“未来的考古学家也会抱着偷摘的沙地西瓜,被骑毛驴的看瓜人一路狂追!”
“当天气变得寒冷,野外的考古学家,不要犹豫,像猫一样睡到厨房的灶台上去吧!”
“新石器时代层在洞穴的最底部,为了挖到这一层,必须要经过许多层,有数米的厚度,其中多数层是积灰、燃烧的残渣和家畜痕迹的沉积物,每一次从开挖的井坑中爬出,我们都变成了矿工的模样。”
书中瑞德维拉扎讲述的考古场地的日常生活还远不止这些。还有一些更为生动的激励人的片段。如,在“我”到达南土考古综合考察的第一年,门上贴的是一句有名的拉丁语句子:“Nulla dies sine lin⁃ea”——“没有一天没有标记”,即没有一天不从事科研。
尽管对不熟悉乌兹别克斯坦人文地理和考古知识的读者来说,书中的表述有点拗口,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在回忆录里,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他最崇敬的导师马松教授,以及他的考古学同学们,都是有趣生动的人物,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书中有百余幅黑白老照片,如实地记录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亚考古世界。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最高会议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萨·萨·萨法耶夫说:“本书讲述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艾德瓦尔德·瑞德维拉扎如何成长为国际性考古学者的往事。当他回忆起考古探险中不时发生的趣事时,他温和及善意的幽默感会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一览无余。他将中亚文明不加任何粉饰地介绍给全世界,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片土地,它曾经有过的伟大的文明史页和文化记忆。”
“通过这本回忆录,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少年立志、青年奋斗、终生探索的人生轨迹。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瑞德维拉扎的名字已经成为热爱科学的象征。这对于走向未来的年轻一代来说,无疑具有激励作用。”曾于2013年至2018年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孙立杰说。
随着中乌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仅通过《热土荒丘五十年:中亚考古回忆录》走近乌兹别克斯坦考古人的世界,同时,我国的考古人也在乌兹别克斯坦考古中留下足迹。
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主题,我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开展考古交流合作。如苏尔汉河上游左岸区域的古代文化遗产调查,调查中采用“大面积踏查与小范围勘探”的工作方法,传统勘探配合无人机、卫星影像等现代技术,完整、详细和科学地记录调查中的资料,调查中还利用聚落内部布局的规律,尝试寻找预判范围内的遗存,是该区域考古调查的一次有益尝试。
从2009年开始,我国西北大学考古学术团队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考古同行们通力合作,在西天山地区开展联合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寻找西迁中亚的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考古新资料。2019年2月,西北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展出圆满成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考古工作,通过交流合作,让人类的文明之花更灿烂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