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唯一发源于中国、由国人创立的宗教,道教曾经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元代后期,纷繁复杂的道教宗派逐渐合流,形成了正一和全真两派南北并立的格局。正一尊张道陵为祖师,主要从事醮仪与符箓,拥有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和江西阁皂山三大祖庭。全真尊王重阳为祖师,主要从事炼养和清修,拥有陕西重阳宫、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三大祖庭。
元代以来,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几无动摇。处于京畿要地的“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自然跟王朝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道教在近代百年又经历了哪些兴衰浮沉? 历史学者付海晏教授凭借深厚的学养、宽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直觉,撷取北京白云观三代住持的遭遇,穷十年之功撰就《北京白云观与近代中国社会》,以一观之变探究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内核。
第一代住持名为高仁峒,缔造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得益于内廷权监、同戒兄弟刘素云,高氏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日益密切。大清权力中心犹如天然的磁力场,为高氏引来了王侯将相、金银财宝以及香车美女。如何理解高氏之盛? 要知道,传戒是一项耗费巨大的道教活动,也能从某种程度反映宫观之兴衰。令人咋舌的是,既是神仙中人又是政治中人、既是文人雅士又是破戒俗人的高仁峒,以传戒5次、戒子1708人的数据,超过北京白云观民国以前记录数字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全真丛林中照样首屈一指。
第二代住持名为陈明霦,遭遇了左支右绌、顾此失彼之窘。陈明霦于辛亥遭道徒推举上任,一生经历晚清、北洋和民国三个政府。共和肇始,陈氏等人积极适应社会潮流,联合向大总统袁世凯上书,提议成立中央道教会、倡导信仰自由、改革传统弊病,终因种种原因“无疾而终”。北洋政府时期,陈氏与逊清内宫、民国新贵、官商士绅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引来了“勾结”“腐化”的舆论批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陈氏因未“重新登记”而遭撤革,尔后“捐助费用”恢复职务,最终在“归奉洋教”的传闻中悄然逝去。
第三代住持名为安世霖,见证了西风残照、日薄虞渊之衰。于陈明霦撤革事件中反水,继任主持时存在不合惯例之处,与日伪政府进行秘密勾结、个人生活违背清规戒律、宫观改革方案令人不满……安世霖的主持生涯基本在日伪政府时期,同时也充斥着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在多年的缠诉中,反对者以上述理由诉诸法律,安世霖却始终能够得到日伪权要的庇护。抗战胜利后,反对者不再相信国家机构能够制裁安世霖,便私自依照道教太上清规将其架火焚死。吊诡的是,安氏的许多改革方案却得到后世道教沿用。
置身于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近代社会,高、陈、安三代“中枢性人物”以不到百年光景,接续上演了北京白云观一路从云端下坠、力图改革自救却无力回天的悲剧。此外民国虽成立了宗教管理机构,但相较晚清来说依然是“换汤不换药”,不仅无法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管理问题,也难以根治利益勾兑、权贵说情、圈子庇护等顽瘴痼疾。
凡此种种,无不令人心生感叹。百余年风云变幻,不知有多少世事,凸显于面上的是“激变”,潜隐于里子的是“不变”。正如作者得出的结论,在浩浩荡荡的近代化大潮中,双方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害者。读毕此书,大有醍醐灌顶之感,亦有意犹未尽之慨,不得不敬佩作者长达十年之久的资料收集和潜心思考,故尝试一探本书在研究视角、材料运用、行文结构等史学治学方面的复杂与奥妙。
其一,视域宽广、高挹遐揽。历史是不同部分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通”历来是中国史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大儒王夫之所言,“通识者,通乎事之所由始、弊之所由生、害之所由去、利之所由成,可以广恩,可以制宜,可以止奸,可以裕国,而咸无不允。”本书意欲跳出就宗教言宗教的分科治学窠臼,在史学研究的见异与社会科学的求同之间取舍平衡,选取清末民国这一长时段的历史转型时期作为研究对象,从宗教史、政治史、社会史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以考察历史变动中国家、宗教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主线之外、细微之处常给人以惊喜,如晚清的太监入教现象、民初的道士自杀问题、北京白云观道士的精神世界、北京白云观的土地经济等,依然值得学人继续深入研究。
其二,意象纷呈、取精用宏。有的史学著作注重宏观阐发,以总揽大局取胜;也有的注重专擅实证,以具体而微见长。本书在搜集完备北京白云观档案、报纸、杂志、日记、文集、回忆录、笔记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既有从整体脉络进行贯通性质的研究,也有从局部层面进行深入细腻的考察,尤其是善用中国传统治学的“长编考异之法”,如同老吏断狱般拨开历史尘埃,揭示史实之间盘根错节的联系。就像胡适所说,“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本书在努力做到有“三分证据”才说“一分话”。如采用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北京白云观志等系列材料,厘清安世霖是如何通过混淆住持和监院的含义,试图证明其继任的合法性。
其三,体实达旨、雅俗共赏。在专业化与通俗化两种写作模式日渐泾渭分明的当下,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愈发游离于大众的视野之外。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本发现了新问题、引用了新材料、提出了新观点的专业著作,既有对个体事迹的钩沉、传统史料的梳理、学术著作的研究,也有对具体史实的考辨、主流观点的商榷、重要事件的评议。从大众角度来看,这是一本话题艰深、考证严谨、注释甚多的严肃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本行文深入浅出、语言简明扼要、情节波澜起伏的通俗历史读本,充分展示了近代宫观此前被有意无意忽视的复杂面向。在专业学术与大众阅读之间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本书做了一个有益尝试与良好示范,诚不失为一部既适合普罗大众阅读又具学术专著品格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