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出版界与学术界责无旁贷。为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学术品牌,联合知名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教授,着力打造了一套“实践社会科学系列”丛书。
截至目前,“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共出版图书6种:《意欲何为:清代以来刑事法律种的意图谱系》《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清代以来的法律社会史》《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中国历史回顾与前瞻》。
在主编黄宗智教授看来,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科学近年来多偏重脱离现实的抽象理论建构,而“实践社会科学系列”所强调的则是实践中的经济、法律、社会和历史,以及由此呈现的理论逻辑。因此,本系列不是从源自西方的理论及由此得出的理论假说出发,而是从发中国的实践历史与现实出发,而后进入理论建构。基于此,这套丛书拟收入在实践法史与法理、实践经济史与经济学,以及中国乡村的实践历史、现实与理论研究领域内的著作,也包括讨论中国创新的著作,这些创新已经发生在实践内,但却尚未得到充分的理论关注和表述。我们的目标是要形成一系列具有比主流形式主义研究更适合中国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观念的著作。
以最近出版的李怀印教授《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一书为例,该书从全球史和宏观历史的长时段视野出发,聚焦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方面,试图回答现代中国为什么可以既大且强又充满发展的韧性与惯性,为什么可以超越“从帝国到民族国家”这一西方理论和现实的演进范式。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自晚清以来,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现代中国的构建。从出版人的责任与使命的角度,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一位海外华人学者通过研究现代中国的形成,在国际学术界(本书英文版已先出版)传递了中国声音、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即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发展及研究,必须打破西方的理论迷思,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实践角度出发,进而揭示中国的发展路径。
在出版“实践社会科学系列”相关图书的过程中,主编黄宗智教授的研究进路、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对我的触动很大。黄宗智教授曾说:“回顾自己过去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我自己都感到比较惊讶的是,感情,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的来源和动力,其实比理性的认识起到更根本的作用。我们习惯认为‘问题意识’主要来自一个学者的学术或理论修养,而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之中,它其实更来自感情。而且,感情的驱动,区别于纯粹的思考,也许更强有力、更可能成为个人长期的激励。”其实,黄宗智教授说的“感情”,便是一种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切关怀,尤其是对中国基层人民的关怀。
“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