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历史上美国的西进运动、欧盟制定的多层次区域协调体系和日本政府根据《国土综合开发法》先后制定的几轮全面综合开发计划等,都堪称促进国家、地区之间协调、均衡发展的典范。相较于欧美日等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区域发展的“协调”问题与“均衡”问题,大力促进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原因,这既归根于我国特定的国情区情,更归根于我国特定的国体政体。一方面,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情和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板块之间迥异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城乡、社会经济、人与自然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需要举国上下高度关注、竭力破解;另一方面,我国国土空间的公有制性质和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全国一盘棋”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又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源泉、动力和根本保障。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最早提出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随后又相继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与遏制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率先实施之后区域差异日益扩大的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述的“一促进、三推动、一鼓励、一支持”,共同构成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南,也是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路径,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空间载体。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是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强省,2021年以占长江经济带5.2%的面积和14.0%的人口,创造了占21.9%的GDP、20.0%的地方财政收入和29.2%的外贸进出口额。江苏高校众多、人才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对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的学术贡献颇丰。早在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原所长虞孝感就先后主持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长江产业带的建设与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10)和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研究项目“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4)等国家重大专项;南京大学的顾朝林、刘志彪,江苏省社科院的张灏瀚,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的杨桂山、陈雯等一批学者也相继开展了针对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相关研究。
如今,由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组织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研究》一书,是在我国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形势下江苏学者领衔推出的又一力作,亦是江苏研究团队会同四川、湖北、安徽、上海等上中下游研究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杰作。该书紧扣“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研究主线和“破解问题、重在推动”的技术路线,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开展区域复杂巨系统研究,着重围绕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沿江三大城市群联动发展、沿江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沿江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流域综合治理和协调性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体现时代特征、中国国情、流域特色的重大区域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精准、务实的研究。特别是该书针对区域发展与区域保护、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政府与市场等三对协调性均衡发展重大关系问题的深度剖析,深刻揭示了“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等方面的现存痼疾,生动诠释了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方针,以及加快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性、科学性与正确性,在理论上、实践上、发展战略上都有独特见解和重大贡献。
可以预见,该书出版后,必将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和区域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外学者更多关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以及各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
(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