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峰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蒸蒸日上。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主线,以强化文物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要求“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如何科学全面地了解城乡文化遗产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文化遗产经历了怎样的保护历程? 我国现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有哪些? 如何进行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 实现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技术又有哪些? 如何开展文化遗产影响评估? 这些基础性问题的梳理和解答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和专业性人才队伍培养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周宏伟教授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一书。
该书基于给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基础性教材的初衷,结合作者二十余载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心得,以及近些年国内外文化遗产学关注的热点,构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文化遗产概说”,详细介绍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类型、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成及保护意义;第二章“城乡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特色”,全面分析了城乡文化遗产的价值表征、特色呈现以及价值评估方法;第三章“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历程;第四章“城乡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在分析文化遗产法的调整对象和主要法律渊源的基础上,介绍了保护城乡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依据;第五章“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从历史文化名城、一般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等多层次介绍了城市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原则、内容和典型案例;第六章“乡村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一般镇村的文化遗产、乡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不同类型介绍了乡村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原则、内容和典型案例;第七章“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技术”,从建筑物、传统街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分析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技术,并介绍了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工作流程;第八章“文化遗产影响评估”,介绍了各类建设活动对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影响及其评估程序与方法。
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逻辑主线。其他同类教材多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逻辑主线,本书则考虑到城市型和乡村型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色各异,保护和利用的内容、原则及方法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书以城市和乡村文化遗产构成及保护和利用方法为逻辑主线,兼顾物质和非物质两种不同的文化遗产形态来进行分析,与我国现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更契合。第二,核心内容。其他同类教材多将文化遗产构成、类型、价值、法律法规、申报与审批等视为核心内容,较少涉及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保护与利用技术等,本书则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介绍了城市型和乡村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在第七章介绍了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技术,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三,素材搜集。本书素材丰富,类型多样,如在介绍城乡文化遗产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时,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拓展材料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在介绍各类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方法时,又提供了同类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典型案例供读者研读和评析;而在分析城乡文化遗产影响评估程序和方法时,先引介了国外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然后再来分析我国文化遗产影响评价的常规做法,以构建供读者思考的空间。第四,展现形式。本书文字通俗,图文并茂,作者力求将晦涩的专业术语和评述等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并结合照片或图形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本书采用A4版面且精装发行,装帧设计美观大方,质量优良。
除了上述特色以外,本书还融入了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如与普遍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分法及将城市、街区和村镇视为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作者按照文化遗产的现存状态不同,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划分为静态文化遗产、活态文化遗产和兼态文化遗产,其中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属于静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遗产,而城市、街区、村镇等则属于兼态文化遗产,即它们既包含了物质这类静态文化遗产,也包含了非物质这类活态文化遗产,这种划分更有利于认识我国各类文化遗产属性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又如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法是调整因文化遗产的归属、保护、利用、传承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并据此概念界定,提炼出文化遗产法调整的四类社会关系,有助于读者理解各类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目的和作用。
综上,本书试图从什么是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怎样来保护文化遗产三个层面建构文化遗产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体系,并使这个框架体系能综合包容文化遗产学最新发展动态,如书中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农业文化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对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影响评估等新兴研究领域也进行了探讨。但由于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一直在不断延展,且保护技术也随着科技进步在不断升级,因此本书也力求内容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建筑、文物与博物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硕士生的基础性教材,也可作为规划设计、文物管理、文化管理、旅游管理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用书。对于广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者和爱好者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