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打开这部《王安石传》,感觉眼前一亮。我很难用某一个已有的文体定义它。它既是一部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是一部研究历史人物的专著,又是一部纪实作品,同时还具有某些“非虚构”的元素。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无疑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具有相当品质的文学作品。我相信,不仅是我,很多学者、文学写作者乃至读者看了这部作品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原来,历史人物传记还可以这样写。
人物传记并不好写,历史人物传记尤其难写。
对于小说家来说,往往会觉得现实题材难写。他们宁愿写一些至少在时空上与现实有一定距离的故事。因为这个距离,能让小说家获得更大的想象和虚构的空间。而写人物传记则恰恰相反。越是离现实近的人物才越好写,如果这个人物就在当下,也就更容易,因为所有的素材和真相都是现成的,你只要肯去了解,就摆在那里。历史人物则不然,时空越远,则研究、考证和打捞的工作越繁琐复杂。这一来也就往往出现两种状况,或是写作者为掩盖研究的不够深入和材料掌握的不足,于是为这个传记披上华丽的文学外衣,读起来似乎很地道,而如果细看,再细想,则如同雾里看花,这个被写的人物只是影影绰绰的隐在历史的迷雾中,连轮廓也很模糊。另一种,则是写作者把研究和考证的成果,就这样罗列起来,叠床架屋,貌似这些货真价实硬邦邦的材料可以让读者大快朵颐,而实际味同嚼蜡。
崔铭老师这部《王安石传》(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显然是一位学者。但就这部作品而言,他的角色认知既是一个研究者,又是一个文学写作者,这就有意思了。
可以这样说,作者是以文学的方式对王安石这个本来就很有意味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的。而他的研究成果,又是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也就使这部历史人物传记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又成为一部很典型也很出色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是一个学者,也有很深的文学功底,所以叙述语言不仅有弹性,也有张力,同时在叙事上也收放自如,既有大而化之的讲述,使人感觉到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同时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又有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人物在当时的精彩瞬间乃至生动的对话。这一来不仅让这部作品有了故事性的人物关系,更具可读性,也让人感觉到,一个距我们已有一千多年的王安石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几乎可以感觉到他的呼吸。
我由此想到,这部作品在出版之后获得一致好评,而且上了这一年的很多权威性排行榜,尤其是荣获了2021年的“中国好书”奖,确实是有道理的。
这部《王安石传》,也为书写历史人物传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同时也是宝贵的写作经验。而且也证明了一点,文学,或者说文学性,抑或说文学品质,不仅是历史人物传记的外衣或皮肤,更应该是坚实的骨骼。但是,就传记这个特定的文体而言,对历史人物的文学书写与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虚构历史故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这里附带说一句,今天的很多“戏说”,尤其值得警惕——也正因如此,以文学方式书写的人物传记,就如同我们今天使用的全息技术,可以让已经远去的历史人物重新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由此可见,这部《王安石传》的写作经验,在今天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当然,这种书写的难度,也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