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6月08日 星期三

    诗书忘辛苦文章即我心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6月08日   03 版)

        ■查舜

        杨森翔先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史馆馆员。认识他之前,我在《宁夏日报》上读到过他写灵武镇河塔的纪实类文章《镇河塔记》。这座塔我每天出门便能看到,我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塔湾子人,可对一直矗立在眼前的这座古建筑的历史,却从不敢在人面前多说什么。因为自己所掌握的,大都是来自道听途说的东西,怕闹出什么笑话来。读过他的这篇颇有厚重历史意味、昭示家乡文韵的千余字的作品之后,我便陷入了一种长久的惭愧,和抑制不住的渴望结识他的激动心情之中。

        真正见到杨老师,发现他非但举止大方,言谈不凡,文采斐然,而且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自那之后,每每和杨老师交谈起来,都是那么毫不设防,无话不谈。但直到读过装帧精美的《杨森翔诗文选集》之后,我才发现,之前我对他的了解,尤其是对他创作的了解,是不深入也不全面的。

        读了其中的散文《剪报》,我才知道杨老师小时候也曾牧放过牲口,也曾肩上挎着背篼、手里握着粪叉,满滩各洼地给家里拾过烧火用的驴粪。也因此,我才明白,无论处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他为什么总是那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读了《信念》,我才知道,他在京城上大学时的生活,并非是我所想象的那样激情四射、青春飞扬,而是也曾有过因为风云变幻而带来的苦闷、沉寂乃至另辟蹊径。这时候,我又明白过来,为什么他总会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亲近之感。

        他的小说,篇篇都以不同方式践行着他的颇有个人风格和意味的艺术追求——务必要尽其所能地创造出既与别人也与以往的自己不尽相同的灿亮之点。短篇小说《宝刀》《乡葬即景》《清明时节》写出了特殊环境中难以预料的新情况和新景象,从而印证了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演进的内在律动和历史成因。中篇小说《荒原的呼唤》和短篇小说《请你记住》写的是荒原和城市截然不同环境中,两对不同身份和不同人生追求的成年男女相依相恋的故事。他们各自都有着能吸引对方的独特魅力,但也都有着让对方难以与自己走到一起的或明或暗的现实困境和历史隐痛。前者以心理或自然景观描写和特别符合人物身份的对话见长,而后者则以写微妙感觉和拿捏得特别到位的分寸感而引人入胜,无不时时牵动着读者的心跳和呼吸。

        尽管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他都花过心思流过汗水,也获得过不少赞誉和慰藉。但我发现,就这部文集所选编的作品而言,他最费心思和下功夫的,还是文史类文章和格律诗词的创作。

        他的老家在灵武,如今灵武那里也还居住着他为数不少的亲人。为了打造灵武这座历史名城,当地文化部门十分盼望——他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史大家,调动起他的灵感、才华和激情,从历史的深远之处给他的故乡挖掘出点儿什么可以争光添彩的证据来。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撰写并发表文章,不断否定着之前关于这座古城遗址——仅凭揣摩和想象而得来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假说,硬是把灵武(古灵州)的遗址考证到了现在的吴忠市郊附近。因为这件事,我曾亲耳听到过当地的一些名望之士,对他的牢骚和抱怨。意思是,即使他不情愿去做为故乡争光添彩的任何努力,难道就连不费吹灰之力的装聋作哑这一点都做不到吗? 看来,在文史资料的考证与写作方面,要想做到真真切切地尊重历史、实心实意地为现实和未来负责,又该是何其之难的一件事情啊!

        这部文集里收录的格律诗词有360首,其中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词曲、古风、自度曲等等。仅七绝就有111首,七律83首,词曲148首,最少的也有数首。格律诗词本就是咱们的国粹,是值得继承的优秀文学样式和优良文化传统,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人因为它的陈规旧式、古风古韵,而不敢轻易染指,更不消说,如今的生活节奏,有时快得几乎到了让思维迟钝和行动缓慢的人都得跑步跟进的程度。少有人能有心思钻到故纸堆里,去玩那些古模怪样平平仄仄的文字游戏。更何况,即使能咂摸出点儿意味来,即便有编辑能给发表,所赚的那点儿稿酬,恐怕还不够熬灯费眼钱。可作者却“玩”此成瘾,既“玩”出了趣味,也“玩”出了感情和成绩。

        我惊叹于他的耐性,也窥见了他为什么会沉醉于格律诗词的创作之中,他凭借着自己独到的人生洞见和感悟,将祖先留下来的这把“老家当”,当成了他人生路上边走边唱的一样乐器。无论走到哪里,目光眺望到哪里,心飞到哪里,感情倾注到哪里,哪里就能留下他发自肺腑的人生乐章。

        杨老师实属多种文学体裁都可以驾驭的作家,写起“文学批评”来不说隔靴搔痒的外行话,也不容易说让读者浑身都会起鸡皮疙瘩的过头话。本本分分而来,本本分分而去,扎扎实实行文,朴朴素素命题。因而,文章既易于人们潜心阅读,也易于提高行家里手的关注度。他评论长篇小说《月亮是夜晚的一点明白》的文章——《向亲人、故乡和本民族致敬的写作》,之所以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凌云键笔话书情》,就是最好的诠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