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中国大学生婚育观研讨会”,会上公布了《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指出,6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会结婚,仅有7%明确表示不结婚,同时理想结婚年龄为27.82岁。总体而言大学生的结婚意愿高于预期。从生育意愿来看,大学生群体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5,超过8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他们的理想子女数是两个。
该报告抽取将近9775份受访者样本,他们的平均年龄约为20.29岁,来自全国30所高校,独生子女占比为35.71%。这一结果让研究者和部分网民都有些吃惊。近些年,中国的结婚登记数和出生人口数持续走低,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7万对,创30多年来新低;而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仅为1062万人,2020年该数字为1200万。
随着去年五月底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出台,关于如何提升结婚生育意愿的讨论也涉及到“Z世代”青年,也就是1995年到2010年出生的年轻人,包括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李婷教授表示,研究结果提示:大学生对婚姻和生育仍有期待。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色。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去家庭化、去婚姻化和去制度化,中国文化底色中的家庭联系还是很重要的,大学生对婚姻和家庭仍然有向往。”她说道。但是,李婷认为,这份报告最核心的信息应该是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眼中,婚姻和生育的价值基础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想法来看待年轻人。”她说道。
报告显示,在促进结婚意愿的因素上,大学生最看重的是婚姻的精神情感支持功能,同时也希望兼顾物质支持属性;在对生育效用的感知上,大学生更看重养育子女的意义与情感价值,考虑最少的是子女的保障功能。也就是说,大学生选择恋爱的主要原因是要寻找一个人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选择婚姻是寻求精神上的支持陪伴和互相倾诉、自我价值的需求;而选择生育则是在实现自身成长的同时,获得陪伴子女成长的情感价值。
此报告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对下一步生育配套支持政策的启发。报告显示,在对生育阻碍因素的感知上,住房和养育成本对大学生影响最大,且男大学生更在意婚育成本,女大学生更在意自我发展机会,这提示必须考虑统合两性需求的公共政策。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原新在研讨会上提到,在“公领域”,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私领域”,男性依然有更多的理由去投身于职场奋斗、挣钱养家,照顾家庭和孩子的任务更多压在了女性身上。
与会专家表示,在出台生育支持措施时,不应当将工作和生育对立起来,而应当尽力满足女性对自身成长、工作发展的需求。我国多地已经出台了诸如延长产假、提供生育津贴等生育支持措施,效果仍待评估。随着当代大学生逐渐迈入社会,他们在人生的岔路口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