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5月18日 星期三

    走进新时代的文化遗产:圆明园与国际文化交流

    张孟增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5月18日   19 版)

        张宝章绘制圆明园全景图

        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西面图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使团

        “一座圆明园,半部清宫史”。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营建,曾是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何瑜教授称之为“园林紫禁城”。圆明园不仅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新时代,要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应发挥好圆明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昨天:圆明园文化交流历史回顾

        自雍正朝起,清朝皇帝一年中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园居理政。刘敦桢先生在《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中记载:“雍正以降,煽为风尚。自新正郊礼毕,即移居园宫,至冬至大祀前夕,始还大内。一岁之中,除夏幸热河,园居几逾三分之二。盖视大内仅为举行典礼之所,事毕即行,无所留恋。”在国际交往中,清朝皇帝虽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并不拒绝西方使者前来“朝贺”,对西方也怀有几分“猎奇”心理,所以圆明园承担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其一,传教士推动了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清帝出于营建需要,在圆明园内设有如意馆,俗称清宫画院,供奉了大量西方传教士。清朝康熙中后期,由于“礼仪之争”,西洋传教士被禁止在中国传教。雍正朝以后,只有身怀绝技的西洋传教士,如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艾启蒙等,才能得到大清皇帝的庇护,圆明园如意馆则成为西方传教士展示其才华技艺的最佳平台。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写的《圆明园》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在圆明园居住157天,曾八次到如意馆看西洋画家作画。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命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用西洋画法画了一幅巨大的《圆明园全景图》,悬挂在清帝寝宫圆明园九州清晏西路清晖阁北壁墙上。乾隆十五年(1750年),郎世宁还因画画得好,被乾隆皇帝授予三品奉宸苑卿的官衔。此外,法国传教士沙如玉发明了能报时间的自鸣钟(即今天的闹钟),杨自新修士制造了一头机械狮子,等等。可以说,这些传教士是清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奠基人,他们中有些人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西文化交流。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对西洋传教士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文化交流史上,看来没有一件事足以和17世纪时耶稣会传教士那样一批欧洲人入华相比,因为他们既充满了宗教热情,同时又精通那些随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科学。”

        其二,西洋楼是中西建筑艺术交流见证地。乾隆十二年,乾隆帝在翻阅西方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画册时,无意中看到喷水池的图片,感觉很新奇,于是命令郎世宁物色人选、着手营建。西洋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和王致诚等人负责设计,仿照法国凡尔赛宫的样式,在圆明园中建造了西洋楼景区。圆明园西洋楼的建筑形式具有欧洲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和法国“勒诺特”风格,也吸收了我国古典园林和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杰作。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参与西洋楼设计建造时,还通过书信向西方详细地描绘了这座“宛如仙境”的圆明园,也先后在欧洲各国掀起“中国园林热”。

        其三,圆明园还是清帝接见外国使臣之地。清代中西文化的初次碰撞也发生在圆明园。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受英国国王派遣,出使中国,开启了中英两国首次通使的篇章。乾隆帝曾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安放马戛尔尼使团所带来的礼物,并招待他在圆明园附近的宏雅园住宿。乾隆帝还在圆明园接见过荷兰使臣,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赋《泽兰堂御制诗》以记之:“书堂号泽兰,朴斫谢青丹。芸帙堪永日,藤窗避薄寒。芜情报韶意,水法列奇观。洋使贺正至,远瀛合俾看。”诗中记载了荷兰使臣借祝贺乾隆帝御极六十年大庆,恳请来京朝贺,乾隆帝“鉴其数万里外,慕化悃诚,因允其请。已即于腊月到京,新正并与朝贺宴赏节间,令于是处观看水法。使知朕所嘉者,远人向化之诚,若其任土作贡,则中国之大,何奇不有,初不以为贵也”。此外,正月十三至燕九(十九)在圆明园山高水长举办元宵火戏(又称“七宵灯宴”)期间,各国使臣也有幸被特许观礼。平日来京访华的各国使臣,通常也会在山高水长设蒙古包宴,有时还特意举办专场烟火晚会以示优渥。

        今天:当代圆明园遗址价值内涵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6日傍晚,英法联军侵入并未设防的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杀。10月18日,英法联军统帅格兰特派米歇尔骑兵团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又经历“木劫”“土劫”“石劫”,圆明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焚掠圆明园的恶徒,不但毁灭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万园之园”,而且劫掠损毁了中国历代所珍藏下来的文化典籍和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所以,圆明园遗址在当代具有爱国教育、文物科考、科学研究等重要价值:

        其一,圆明园被焚毁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圆明园遗址是19世纪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罪证,使中国人民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性,认识到贫弱必受人欺,国富民强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6年11月,圆明园遗址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教育后人要以史为鉴,知耻后勇,反对侵略,珍惜和平。

        其二,圆明园遗址具有文物科考和科学研究价值。圆明园是中国皇家园林营造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是18世纪世界园林艺术的盛大博览会。盛时圆明园的建筑样式,包括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以及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等,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可能出现的一切平面布局和造型式样。同时,圆明园遗址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也是无价之宝,可为文物科考、历史和艺术研究提供史料和借鉴。

        其三,圆明园遗址可作为数字博物馆的生动展示地。作为国家级大遗址和最早成立的遗址公园,圆明园地下遗址丰富:有幸存于世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和《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有大量流散于西方国家博物馆的圆明园珍贵文物,有大量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等处的圆明园文献史料,有大量清代皇家建筑如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存世。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遗址考古发现的支撑,推进圆明园文物数字化回归,使圆明园遗址“活起来”,数字化再现圆明园盛景。

        未来:圆明园文化遗产的国际文化交流价值展望

        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圆明园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应规划好、保护好、展示好、管理好圆明园遗址,讲好圆明园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使圆明园遗址成为世界感知中华优秀文化的窗口:

        其一,圆明园是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纪念地。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是中国近代屈辱史上的重要事件,圆明园遗址是中国人的国耻纪念地。英法联军的暴力行径不仅遭到中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也遭到了世界进步舆论的严厉谴责。法国作家雨果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认为:“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具有侵略性、掠夺性和破坏性,殖民帝国疯狂掠夺中国和破坏人类文化遗产的罪行需要进一步地口诛笔伐。”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原院长黄兴涛教授说:“圆明园不仅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更是人类文明悲剧美的教育基地;不仅是中国人的国耻地,也是野蛮侵略者的耻辱地;是人类对自身人性贪婪、残暴、无耻一面的反省地,也是各民族消除隔阂、增进理解,促进全人类共同文明的文化圣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圆明园西洋楼的断垣残壁时刻警示世人要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守护好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二,圆明园是世界感知中华优秀文化的窗口。法国作家雨果说,凡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熟悉圆明园,伏尔泰就提起过它。大家都在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圆形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圆明园收藏丰富,不仅有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而且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等奇珍异宝,堪称东方博物馆。走进圆明园就仿佛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大课堂,不仅可以领略家国天下、比德思想、观稼验农、崇尚孝道、修身养性等文化,还可以接受亲贤、书院、宗教、西洋等文化的熏陶。

        其三,圆明园可作为国际文化遗产交流的“桥梁”。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集中了东西方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园林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在中外友人的推动下,圆明园相继在德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举办了“圆明重光——圆明园文化展”,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先生说:“圆明园文化展已经引发了新的中国热。”德意志历史博物馆馆长科赫先生说:“圆明园对我而言是超凡卓越的建筑群。它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纪念作用,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屈辱过往的警醒。”未来可借助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平台,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深入探讨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探讨古建筑遗址保护与修复,探讨遗产地旅游与管理,为国际文化遗产交流互鉴搭建学术平台。

        历史不能忘却,未来值得期盼。圆明园曾经的美轮美奂、曾经的金碧辉煌、曾经的珍贵收藏等都已不复存在,但其世界影响、历史背景、丰富遗址仍是无价之宝。未来,在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保护人类珍贵文化遗产、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圆明园文化遗产仍可再度绽放光芒。

        (作者单位为圆明园管理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