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小康题材创作中,王华的长篇小说《大娄山》新鲜夺目,沁人心脾,是才华盈溢的写作。
小说多来自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摹仿,当读者觉得作者的摹仿惟妙惟肖时,便升起惊喜,这是来自小说接受美学的一种原理。巴尔扎克写外省青年拉斯蒂涅“野心像奔马一样地驰骋,因而街上的路途也显得缩短了许多”,就是一种出色的经由文字的摹仿。在《大娄山》里,我们也能获得类似的体验。开篇时县委书记姜国良一早来到厨房,妻子李青正从蒸锅里起馒头。他冲着李青的后背说:“有股味儿。”李青头也没回地说:“是杏儿。”于是姜国良看到了窗外的杏子——他们的对话在外人听来像是谜语,却将老夫老妻间的默契勾画得惟妙惟肖。接着姜国良上任娄山县,司机小刘在限速120公里的高速上把车开得不低于130公里,姜国良问他跑那么快干什么,小刘答10% 以内不罚款不扣分,姜国良报以默契的一笑。这些描写与小说主题未必直接搭界,却有熟悉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使人们顿时感到会意和愉悦,产生读下去的欲望。整部作品,都洋溢着现实生活的亲切氛围,书写得生气盎然,这是全部阅读的基础。
《大娄山》里写照的大娄县处于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山区。那里交通闭塞,景色独特,风俗迥异。尤其是需要实行易地搬迁的月亮山地区,尚存在迷拉那样的巫师,他日常遵守对自己的种种戒律,又能在关键时刻显示保护村人的超常能力,在村落里享有绝对权威。他有自己坚定的信仰,不肯屈服于外界压力,遂使当地搬迁工作人员一筹莫展。作者正是通过类似情境的铺写,使小说内部充满悬念,也使读者领略到另一番现实天地。
王华的才具,最显示在毫不费力摹写人物上。她书里人物身份不同,处境有别,在一点上却是相似的,即鲜活近切。主人公姜国良是位建立功绩的领导者,到娄山后兢兢业业、全力以赴,顾不上照料病危的母亲,在极困难情况下按期完成了任务,可谓高大。但作者没有将他理念化,也写到,他是刚刚完成土平县的攻坚任务调来大娄的,不单未获提拔,连个表彰都没见到,让他难免有些情绪。仅此一笔,便使这个人物生动起来,不乏普通人的呼吸。缺这一笔,效果就可能大不相同,作者深谙其中道理。
小说中有一个人物是从未出场却身影时时浮现的,即碧痕村原第一书记娄娄。她大学毕业后返回村里带领乡亲们发展经济,开办苗绣工艺厂,后不幸葬身山路。但她的精神感动了后人,继任者龙莉莉发现她的工作日记,详细了解到她的工作进程和安排后,决心实现她的愿望。在网上与娄娄结识的青年周皓宇被她吸引,从外地寻来苗寨同她会面,经历一番悲怆后志愿留下,继承她的遗志。所以,在全书中,娄娄始终活着,分量不亚于生者。对这样一个人物的设置和写照,是其他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颇为成功,同样显示了作者不俗的功力。这种设计牵连到周皓宇和龙莉莉的出场,周皓宇属于当代青年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类,眼界开阔,不拘泥传统观念,甘为志愿者,领风气之先,龙莉莉也是如此。他们的到场,活跃了扶贫题材作品的气氛,折射出新的时代面貌。
与周皓宇相仿,王秀林也来自数千里之外,这位下挂月亮山的北京干部体现着大娄山八方来援的形势。他太年轻,基层经验有限,对付神通广大的迷拉更一筹莫展,最后只能每日早起在村里捡粪,别无所能——作者在键盘上敲字,本可以把他写得更足智多谋一些,可是作者不愿,她遵守人物自身的朴实逻辑让他一天天捡下去,直到村民们都开始对他都怀有好感,迷拉愿与他对话。此后,北京的家人来村寨看望王秀林,女儿亦男和迷拉的哑女丙妹结为朋友,王秀林带丙妹去北京治病,虽未治好,但迷拉的心被一点点融化,终于同意了全村的搬迁。可见,作者是坚持写人、人性和人的感情世界的,却是在更高层面上写出了一场脱贫之役的人道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和相助,构成真正文学性的表达。
王华眼里,不少人物都有他“逗”的一面——她看得深一层,实际上,人毫无弱点是不会可爱的。小说里周以昭就是如此。他被解职后,索性在家里写小说,写得昏天黑地,县里来电话都懒得去接。见到新书记,又滔滔不绝自述,对方睡着了他还在说。他老婆也很逗,在他放下电话时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扑上去打他的头,说“你是憨的呀!怎么能这样跟领导说话呢? 你不想回去混了啊?”后来,周以昭重新出山,为大娄山的变迁做出了贡献。王华写出的这些人物及性格,未必全部来自专项采访,多半属于作者从日常积累中的调动,用在这个题材里,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这里也表现出写小说和写报告文学的不同,好小说往往一定出自有经验作家之手。
《大娄山》中刻画有一位在扶贫工作中牺牲的工作干部,那就是王秀林,他在泥石流来临之际奔回村里救助留守的迷拉,英勇殉职。扶贫攻坚战役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史无前例的壮举,在这一奋斗过程中有所牺牲是难于避免的。王秀林正成为这些殉职人员在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令人难忘。在作品中,迷拉为他的牺牲破天荒落下眼泪,丙妹也在那一刻对恩人百感交集,脱口喊出他的名字,恢复了发声的能力——这正是王秀林生前费尽周折想帮她实现的。这一幕几乎形成全作的高潮。实际上,王华在深入生活中采访到的献身英雄原型不止一位,她也经常情不自禁地为他们流下眼泪,因此,她在写作中对王秀林的塑造格外投入,使这一形象的诞生成为作品的特殊贡献之一。
《大娄山》为典型的扶贫题材创作,但眼光又不局限于攻坚一役。小说里专门写到,新任县委书记姜国良了解全县基本情况后,便提出要将新品种“娄山羊”引入县境,遇到有些干部的非议,他们认为该产业的发育需要一段时间,远非攻坚收官之年能够奏效,但姜国良坚持了,说帽要摘,羊也要养,要让农民真正持久地过上好日子,并且坚决推动实施。当然,直至篇末,娄山羊在娄山县的养育也仅仅是开了个头,与脱贫胜利无关,但给人们遗留的印象却是深刻的,因为小说向人们展示出娄山县更广阔的发展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