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意外收到了桑梓作家徐风先生寄来的新著《做壶》,旋即微信致谢。《做壶》也成为继《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花非花:蒋蓉传》《江南繁荒录》《忘记我》之后,寒斋收藏的第五本徐风先生的签名本。《做壶》全书正文分为“晨课”“记得”“茄段壶”“手之延伸”“发力”五章,全程记述了一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弟子葛陶中先生用古法制作一把茄段壶的过程,流畅质朴的文字中似乎暗含着一种力量,给人以启迪。
作为一位远离宜兴十余年的游子,家乡作家书写的关于家乡的每一篇文字,都让我倍感亲切。我出生在宜兴北部的一个水乡,而作为宜兴名片的紫砂孕育于宜兴南部山区。虽然同处宜兴,家中也有几把泡茶的茶壶,中小学阶段宜兴教育局编发的乡土教材中亦有关于紫砂历史的介绍,但是南北山水之隔使得我对于紫砂始终停留在朦胧模糊的阶段。离开家乡以后,常有人会问起我紫砂壶之事,我只能如实告知:“不懂!”问者往往投来诧异的眼神。是的,不知从何时开始,在许多外地人眼中,紫砂与宜兴是等同的,似乎每一位宜兴人都能对紫砂说出个一二三来,殊不知,真正了解紫砂、从事紫砂壶制作的在宜兴也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而品读完徐风先生的《做壶》一书,我对于紫砂及其制作似乎有了深层次的认知。
利用古法制作一把紫砂壶,大致需要经过六个步骤:第一步就是选泥,即选用什么样的紫砂泥,不同的紫砂泥,其泥性亦不同。第二步,调泥,即将选取的紫砂泥进行调配,用多少生泥? 多少熟泥? 比例如何? 其最终旨归在于一个“和”字。第三步,捶泥,即将调配好的紫砂泥进行捶打,砂泥的颗粒在被反复捶打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重新排序。第四步,制作各种装备工具,古法制壶要求做壶的工具也都是由壶手自己制作,小小的一把紫砂壶,但是却需要五六十件工具,这些工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紫砂壶的品级。第五步,就是正式制作,在历经十余道工序以后,壶差不多就做好了。第六步即入窑烧制,经过火的烧炼以后,一把紫砂壶便完工了。
做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对话的过程,概而言之就是与自然对话,与先贤对话,与自我对话。紫砂土孕育于天地之间,是大自然的馈赠。从选泥、调泥到捶泥,再到一件件做壶工具材料的选择、制作,无不是在和自然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做壶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把最大的‘真’还给真”。同时,做壶者还需要和先贤对话。每一位壶手,都是有师承的,做一把壶的过程其实也是与前辈、老师的一次对话。每一种成熟的壶型,每一种技法,每一个尺寸,都蕴含着数代紫砂艺人的心血,在做壶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和先贤对话。例如,葛陶中在制作师傅顾景舟创新的茄段壶时,就多次想起师傅的教导。做壶也是壶手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在顾景舟看来,做壶者是什么样子,那么他做出的壶就是什么样子,每一把壶都有着做壶者的精神状态。可以说,做壶者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与自然、与先贤、与自我进行对话的一生,对话的结果最终都会体现在所做的壶上。做壶是如此,为学、做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