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众多俄罗斯诗人有关中国文化的诗歌作品翻译、汇编在一起,头脑中似乎出现了一种意象:两条细小的溪流静静流淌,逐渐汇入了一条河流。
谷羽先生是南开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教授、资深翻译家,曾获俄罗斯联邦普希金纪念奖章、《诗刊》“2018年度翻译家奖”“中国俄语教育终身成就奖”。近日,他编译的《俄语诗行里的中国形象》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第一时间收到谷羽先生寄来的签名译本,并成为该书的第一批读者,深感荣幸。
令我欣喜的是,我曾向谷羽先生推荐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卡扎科娃教授,教授的6首诗全部入选本诗集。让我感动的是,卡扎科娃的诗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见证了我们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而且传达出她与我几位朋友的跨国友谊。基于我与诗集的这种密切关系,我想分享一点儿我的感受。
本书具有几个重要特点:收录的诗歌展现出丰富的中国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全书自序、诗人简介和附记(译后记)内容丰沛,这与谷羽先生的日积月累辛苦付出密不可分;汉语译文秉承了他自己的译诗原则,做到了思想内容和韵律兼顾,译诗可与原作对照阅读,体验双重的审美愉悦。
诗集收录了18世纪至今将近300年俄罗斯61位诗人的300多首诗,展现了历代诗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囊括了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进入21世纪俄语诗人有关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诗歌、绘画、音乐、山川、自然的种种观感和印象。诗人中不仅有杰尔查文、普希金、勃洛克、古米廖夫、阿赫马托娃、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别列列申等享誉国际诗坛者,也有当代诗人吉托维奇、谢达科娃、雷巴科娃等,还有俄罗斯数学家布尔东诺夫、汉学家阿尔焦姆·科博泽夫、诗人和歌手多琳娜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个人有关中国的难忘记忆,涉及中国茶叶、丝绸、扇子、刺绣、属相,乃至针灸。
谷羽先生的自序15000多字,分九个部分梳理了中国文化,尤其是系统厘清中国诗歌走入俄罗斯的脉络,再次印证了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世界文化交流,汇成的“活水”为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推动作用。令人佩服的是,谷羽先生不仅在诗作前为每位诗人做了简要的介绍,还在诗后写了附记或译后记,为读者提供相关背景介绍,与诗作创作有关的故事、作者或译者与诗作的情缘等。点点滴滴的生动故事记录了成书的历程。比如,洛克和布尔东诺夫是谷羽先生在网上结识并长期通信的朋友,他们和谷羽先生对译诗进行切磋交流,这些附注内容,让读者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信息,这一切都使得本书读起来轻松愉快,毫不疲惫。
我们再回归诗作本身,谷羽先生多年从事诗歌翻译和诗歌研究工作,对译诗秉持自己的原则:“以诗译诗,以格律诗译格律诗;在忠实传达原作意象与内容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原作的形式、节奏和音乐性”他采用以“顿”对应音步的方法,力求再现原作诗行的韵律感。在韵脚安排方面,力求接近原作的韵式,在仔细阅读和分析原诗的基础上翻译,力图再现原作的风采。在诗歌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在内容和形式,节奏和乐感的平衡上,谷羽先生精益求精、不懈努力,相信会赢得诗歌读者的喜爱。
从正式开始收集诗作算起,诗集的筹备时间已经将近20年,翻译这些作品也耗费了谷羽先生5年的光阴。在我结识谷羽先生后,他把译完的部分诗作寄给我阅读并征求修改意见,而我看到的已经是他本人和其他学者反复修改过的稿子了,寄给我是希望再次查找疏漏。正是以这种工匠精神,谷羽先生孜孜以求,不断打磨着自己的译作,对自己的译著严格把关。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中俄文化交流的精品。
正如自序中所言:“把众多俄罗斯诗人有关中国文化的诗歌作品翻译、汇编在一起,头脑中似乎出现了一种意象:两条细小的溪流静静流淌,逐渐汇入了一条河流”,谷羽先生正是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化作这涓涓细流,慢慢滋润中俄文化交流的土壤,撒下种子,以期结出丰硕的果实。其实,种子就在你我手中,在青年学者和诗歌译者手中。对于有志于诗歌翻译的学者而言,对于热爱中俄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破解译诗奥秘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