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杨志军全新儿童文学力作《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自2022年2月出版后,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深刻探讨此书的出版价值与文化意蕴,4月22日上午,“书写三江源的绿色传奇——《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作品研讨会”通过云端形式成功举办。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原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出版人、作家海飞,中国图书评论协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总编辑杨平,儿童文学评论家徐德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晖,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徐妍,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等专家、学者,以及本书作者杨志军出席研讨会。
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信根开场致辞,认为《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聚焦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之作,是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之作,显现出宏大气象。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黎隆武总结并肯定了会议成果,认为这是一部谨遵时代号召,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聚焦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并表达了对杨志军深切的生态伦理观照和严肃的生态责任观的由衷赞许。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江西省委宣传部出版印刷发行处处长张宏涛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游道勤主持。
与会嘉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以“书写三江源的绿色传奇”为主题,围绕辽阔浑厚的文学图景、诗意高雅的审美特征、博大深邃的精神质地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藏地书写、动物书写、自然书写——辽阔浑厚的文学图景
在辽阔雄浑的藏地文化土壤中,书写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倡导一个万物有灵、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杨志军标志性的创作风格,也是他致力建构的文学世界。
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立意高远的、反映时代的好作品。作品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民族团结、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科学精神等人类最美好的主题和思想都融进了书中,是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好书。作品通过三江源有特色的动物一个个地登场,围绕着李强的失踪与寻找,将人与动物之间的动人故事写得栩栩如生。三江源有特色的动物一个个登场,像相声一样将一个个的包袱抖出来,构思十分精巧,情节跌宕起伏。
高洪波(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作者在作品中写了近20种动物形象,这在以往的动物文学里比较少见。而且这些动物刻画得都非常出色。例如红嘴鸦阳阳,它和小海之间的特殊沟通,既有其自身飞禽的特性,也扮演了“传话人”角色。自始至终,所有这些动物构成了这本书的一个整体。三江源独特的动物群体,借助于杨志军生动的描写,都被写活了。所以我以为,在寻找中抵达生命的制高点,是杨志军一直的追求。
海飞(资深出版人、作家):《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聚焦的是三江源,讲述我国历代科学家、野生动物保护者对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保持生物多样性所做的贡献,内涵非常丰富,契合时代主旋律。同时,作者以非常饱满的情感和极具童趣的写作方式,用闻所未闻的一个又一个的藏地故事,用丰富的三江源地理地质知识,用三江源动植物保护新奇的知识,全方位、博物学式的、百科全书式的展现了三江源的美丽、独特、稀缺、重要,生动刻画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三江源的野生动物,以及野生动物背后感人的故事,富有不可抵御的文学感染力。
杨平(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志军在作品里真的把动物写活了。在这本书中,动物是对人类有着天然好感的这样一个群体,而人类也是真心的对待这些动物和自然,非常难得的是能达到人与自然完美和谐、自然生动的展现,这也是儿童阅读趣味的所在。通过这一点,儿童会对自然、世界和宇宙产生一种趋近的或者是向往的愿望和心态,这对于儿童建构整个的人生观是有巨大帮助的。
叶青(江西省文联主席):小说给我以鲜活而深刻印象的,是随着小主人公的寻亲之旅,随着小主人公的视野和不断闪回式的联想,我们领略了三江源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博大神奇、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读到了高原野生动物的忠诚、善良与灵性;更深入理解了美好和谐的生态观念;读到了高尚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徐德霞(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作者刻意要传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人与动物互相依存、互相救助、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自然面前,人与动物不分高低,世间万物平等。这里的每一座山峰,一个人、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羊、一只飞鸟,每一个他们救助过的飞禽走兽都有名字,甚至有辈分之称。比如,黑颈鹤姑姑、斑头雁大叔等。其实这不是简单的称谓,而是别有深意,体现了人对动物的尊重。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动物文学,或者说高于常见动物小说,也正是因为它以一个非常强烈的信息传达了这种万物有源、和谐共生的理念。
陈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觉得《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次成功的地域,或者基于地域文化意义的写作。以地域文化、地域风情为特色的儿童文学写作实际上一直以来是一脉相传的。这方面的作品,在物象物候、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及人文色彩等方面,都有很好的集中体现。杨志军之前的《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与这部《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等“藏地少年”系列,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令人惊喜、非常炫目的一道地域创作景观,也会是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李东华(鲁迅文学院副院长):《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我国原创儿童文学主题性写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在儿童性、文学性、题材稀缺性、知识专业性、生态理念的现代性等方面达成了较为完美的统一,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厚重之作。其所书写的青藏高原壮丽的山川河流、野生动植物等,都呈现出和东部的乡村、都市非常迥异的美学特质。这部书对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与儿童精神成长的关系的探索,也为儿童文学写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美学空间。
刘琼(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这部作品给孩子们描绘的是一个诗意的、充满爱、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书里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动物形象,写出了三江源的瑰丽、神奇和美好,呈现出纯真气质、理想主义情怀。作者创造这样一个人和动物相互救助、美好共生的世界,是我们儿童文学写作与阅读特别提倡的。杨志军由内而外从笔端发散的正是对动物世界的深切情感,对儿童而言,这样一种深切的情感,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弥足珍贵。
郭艳(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这部小说兼具知识性、可读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作为儿童长篇小说,作者对三江源地区自然、生物和地理状貌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搜集了非常翔实的背景资料,并以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高海拔地区非常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俗。作者通过人物的经历,讲解关于动植物和山川地理的知识,用一个个场景和细节讲述藏区动物的形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部作品里,动物成为了和人类平分秋色的主角之一,不仅在主题意义上更凸显万物平等、相互尊重、彼此关怀的生存理想,而且在叙事上也将人与动物的故事相交织。小说以天真的孩童视角展开,救护站的十八个动物都有名字并呈现其情感和心理,陪伴小海的动物们在冰天雪地中一路寻找和救援的故事铺展得浓墨重彩,摇曳多姿、饶有趣味。
崔昕平(太原师范学院教授):《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所呈现的动物生命与人类生命的互动,凸显了生命间真正的平等与真诚的关怀。动物们遵从本能、毫无掩饰的情感表达,小海与动物们之间的不离不弃,也令作品具有了童话般的传奇光彩。救护站的动物们密切配合,逃出救护站,一路追随了小海的寻找爸爸之旅,它们还在多个关键时刻与危险时刻挺身救主,不惜失去生命。作家以孩童之心、孩子之眼,释放了禁锢成人的生命成见与有限的生态视野,引领读者心怀敬畏地感受大自然无边的未知性与神秘绵延的生命气息。
张薇(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这部小说在我看来犹如一幅高远辽阔的画卷,在孩子小海既童稚又早慧的叙说中打开,画卷的每一笔色彩渲染的山、水、动物、植物都是富有灵性的生命,它们与人共同构成三江源的自然存在。小说也是深邃优美的童话,想象奇瑰,魔幻现实,诗性哲思,动物的人格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臻于物我两忘的化境,呈现出至简至纯的审美特征。
叙事技巧、儿童视角、诗性语言——诗意高雅的审美特征
娴熟高超的叙事架构,充满哲理和隐喻的语言,纯真烂漫的民间歌谣,与生动的故事水乳交融,极大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呈现出诗意的浪漫主义文学格调。
高洪波:杨志军的语言充满了诗意,有许多诗句穿插其间,使得小说更加灵动、丰盈。书里涉及奶奶的童谣,六岁小海的儿歌,诺布哥哥的歌声:“当大鸟飞过我的家乡,看到星宿海泛起白色的波浪,就像云朵降落到地上。”看着这些作品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杨志军自己年轻时写的诗,他很顺手地就移植到他底下的人物身上了。他是一位拥有诗人情怀、诗人气质的小说家。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伪装”成诗集的小说,也是一部“伪装”成小说的童话。
徐德霞:小说里有一首小海爸爸李强根据当地牧歌曲调填词的“三江源之歌”。在这首歌里,他们深情地赞美每一座冰雪洁白的山峰,每一条充盈、饱满、澄澈的河流,每一片开阔坦荡、草肥花艳的丰美滋润的草原,他们赞美一只鸟、一条鱼、一头牛、一匹马。另外,这部作品依靠文字的独特魅力,把事、诗、歌、画、情、理、趣七艺统一,做到了故事中有情有理,理趣相映;文中穿插了很多诗与歌,诗、歌、文三者有点琴瑟相随,相得益彰、相互映衬之感。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是一部充满治愈作用、引领人向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通过开头“爸爸失踪了”这个悬疑来层层铺垫,逐步讲述角色关系,描绘人物的形象。并通过动物们的传奇故事,传递“生态平衡”这种理性、公平的生态保护理念。故事中通过一系列的伤痕、误解与冲突,逐渐带领读者走向心灵治愈与生命和解,为年幼的读者们塑造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理想之地,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期许。作者是高度尊重儿童的视角与认知能力的,他将写作笔法与小说语言落在实处,将孩子们引领到了真实的三江源世界。
刘颋(《文艺报》副总编辑):这是一部文学品质相当高的优秀儿童小说。这种文学品质得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作品始终处于一种复调的叙事当中。作品存在一条“寻找”的叙事线,类似于公路小说的呈现方式,它始终在路上、在寻找的叙事线中。它以儿童小说的形式完成了一个内涵非常饱满的叙事。作品有几组的双线叙事共同构成了复调叙事,如童真与沉重、轻盈与厚重、寻找与救赎。
郭艳(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这部作品的叙事是多头并进的,寻找之旅是主线,在这条主线上又分出四条辅线:小海与动物们的故事,小海与少年朋友们的故事,小海与救护站投资人之间的故事,小海眼里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家族故事。四条叙事辅线自由穿插在小海的视角里,灵活多变又清晰生动,显示出作者非常强的布局谋篇和叙事能力。
徐妍(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在叙事视角的设置上,这部小说除了开篇的“引子”和篇末的“接着引子”是以成人视角来叙述,其主体部分皆是由名叫小海的汉族儿童“我”来讲述。三江源上人与人、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主要被放置在儿童视角下,且都隐伏在“寻找爸爸”这一成长小说的核心故事模式的前后左右。也正是在“寻找爸爸”的过程中,作家通过悬疑、正叙、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复现了爸爸与青藏高原的命中注定的根性关系。
谈凤霞:作者充分调动了高原生活经验,用细致灵动的散文笔法描绘藏地风貌,如诗如画。故事蜿蜒行进中,契合场景的藏地歌曲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渲染民族风情,也优美地直抒胸臆。作品氤氲的浪漫主义气息源自大地深处和人物的心灵深处,有温存也有坚毅,有深情也有旷达。
张薇:以小海的视角回忆叙事,也以小海的眼睛展现一个瑰丽奇特、雄浑壮观的全景三江源,沿途传唱的爸爸李强填词的三江源诗歌、民谣则是三江源最完整的风貌特写,最深情的灵魂咏叹。
生态理念、生命思考、人文情怀——博大深邃的精神质地
从《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到《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杨志军作品里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生命思考和家园情结,构成了他作品博大的底蕴、丰沛的气象和温厚的情怀,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邬书林:好的写人与自然的作品,一定要把科学知识很好地展现出来,同时要写得很有趣味。在这一方面,我以为杨志军在写《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中有了升华。这部书里面的知识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作者是有深厚的科学和文化功底的。比如讲三江源的野驴和狼的关系,虽然着笔不多,但是他写的是符合自然现象的。而且这部书里面的许多动物很好地体现了三江源的特色,在寻找李强的路上的这张图也是很有特色的,把三江源的特点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这部作品的推出,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体现了中国出版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和作为。
高洪波:这是一部关于寻找主题的作品,在寻找中抵达生命的制高点。那么“生命的制高点”在哪里呢? 书中提到:“我们拥有生命,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对其他生命有用和有益,为了对这个世界说一声:‘我是你的。’然后听到这个世界的回答:‘我也是你的。’彼此的拥有就是彼此的相爱。因此,做一个对别人的生命有用有益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我觉得这就是寻找的最终答案,至少是杨志军给我们小读者的答案。更为难得的是,杨志军在作品中借助动物和成年人的形象,为我们的中国孩子甚至世界的孩子,倡导一种人和动物之间特殊的平等、互爱的关系。
海飞:《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犹如一股来自三江源头的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活水,给当下的儿童文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作品体现出三个方面突破:生态儿童文学国家战略高度的突破,生态儿童文学儿童叙事的突破,生态儿童文学思辨性的突破。杨志军以其鲜活的独具风采的藏地少年小说,传达对自然、社会、伦理、人性、生命、家园等诸多命题的深沉思考,体现了和谐的生存理想和温厚的生命情怀,召唤人们守护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毫无疑问,也是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美好的源头期许。
杨平:这是一部具有多元素融合的集大成作品。从创作题材上看,这部作品既可以看作是生态文学、动物文学,又是一部成长小说、悬疑小说。同时,它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主题出版案例。当下如何让主题出版的写作形态更为多样化,更为儿童接受,是儿童文学主题创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部小说通过多种文学样式的书写,让主题出版与儿童文学创作以及对儿童心灵的润泽等完美融合。从思想内容上讲,这本书既给儿童传达了自然观、宇宙观、世界观,同时还有厚重的社会观、人生观、哲学观的传递,从自然最后才能达到社会的哲学思想,这是一般创作很难企及的高度。
叶青: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儿童文学特质,但内涵显然远远超出了儿童文学的范畴。因为书中探讨的种种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等),都是事关人类的当下和未来的重大命题。这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大作。作者将充满忧患意识的生态文学,与充满想象和童趣的儿童文学结合,让略显沉重的、现实主义的生态文学绽放出理想主义的火花;同时,也因为其中深深的忧患意识、深刻的主题,大大拓展了儿童文学的深度和广度,赋予其崇高的内涵。
张莉:这部作品首先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们都涉及小海一家人和动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这虽然是儿童文学经常会处理的一个题材,但很多书里都只提到我们要保护那些可爱善良的动物。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题材,那就是那些豺狼或者那些我们通常认为很坏的动物,它们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 这个故事实际上讲了我们如何理解生态平衡,也就是人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是杨志军老师的独特之处。他的高级之处在于,他把人与生态之间关系的理解说得非常到位。
郭艳:我觉得这部作品是以儿童在大自然和美善人性中的成长为叙事核心,作者借助保护生态的行动去救赎人类恶化自然的过失,从而抵达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小说也正视了当下的生态危机,具有深刻而复杂的社会现实内涵。在生态保护的实践中,作者叙写了爱与奉献中的良善与光亮,也揭示了欲望和利益驱动下的阴暗与卑劣,呈现出对于人性和生态伦理的深度剖析。小说在对自然、动植物和人类平等生存的叙事中,体现出了极高的生态文学的反思性审美意蕴。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正面表现了生态和谐理念和生命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而且这种理念是通过家庭、家教和家风代代相传的。此外,这部作品跨越了小说和童话两种文体,把三江源塑造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在这里,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名字,有自己的故事,人和动物亲如一家,是一种平等的相互救助、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双向救赎的关系。
刘颋:作品传递了丰富多元的内涵,但最重要的,我觉得是教会了孩子们怎么去理解生命、善待生命,以及人类如何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样的主题已经超越了生态文学、动物保护文学,是一个厚重、经典的文学母题。
谈凤霞:杨志军在创作中,以其独具风采的藏地少年小说,传达对自然、社会、伦理、人性、宗教、生命、家园等诸多命题的深沉思考,虽有伤感和批判,但整体上具有柔润的和谐感与明亮的圆满感。这些小说标举和谐的生存理想和温厚的生命情怀,召唤人们守护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
崔昕平:阅读《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有一种攀上高原的层次感。作品行进的线路,是由人类文明发达的城市,走向原生态的三江源高海拔生物多样性地域,而越向纵深处,反倒越发触摸到这原生态自然中蕴含的哲理与真谛,关乎生命与爱的意义。多重的意蕴内涵与递进的意蕴层次,构成了这部儿童文学作品饱满真挚、入脑入心的理念传达。
张薇:小海给“小海救护站”里被爸爸救助的每个动物都起了名字,既连接着爸爸的情感,也建立起人与动物的情感连接,彰显的是爱、平等、尊重的自然伦理。对众生万物的善待、温情与敬畏,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我觉得《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可以唤醒孩子的生命意识,启蒙孩子的生命哲思,生长信心抵御生命的寒冬,拥抱生命的暖意,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范本。
结语:愿所有的生命都扎西德勒
杨志军(《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作者):对三江源的认识与保护至少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很多人的生命都跟那片高洁的土地连在了一起,我们没有理由忽视他们曾经的和现在的付出,而且是多民族的付出。在这样的付出中,我们感受着大地的温暖,同时也用骨肉和血液温暖着大地。三江源的景观壮阔而高拔,人与人的关系却细腻而柔软,大家都说着“扎西德勒”,都给对方献着洁白的哈达,很多时候都忘了这是哪个民族的语言和习惯,因为它跟那片土地粘连在一起,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呈现,是雪山和草原永远纯洁苍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