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4月13日 星期三

    苏统谋:南音灵魂的守护者

    金涛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4月13日   03 版)

        晋江之行,为的是感受“晋江经验”的新实践。采风期间,偶然听说晋江有一位南音老艺人苏统谋,是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而且还是终身成就奖。一个县级市,能有国家级文艺大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了不得!

        我们的对话,从“牡丹奖”开始。2020年,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苏统谋和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原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春一同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三人当中,只有苏统谋在最基层、是最草根的文艺工作者。

        “我得牡丹奖很意外,这不是我的本事。”在苏统谋看来,这个人生高光时刻并不是自己有多牛,而专家认可,是中国曲协、中国文联认可。与很多获奖者不同,苏统谋以两个身份获奖:南音表演艺术家、理论家。“牡丹奖”有表演奖,有理论奖,但能兼善表演与理论的获奖者,少之又少。作为一个县级市的基层文艺工作者,能在近20年中整理出版15部南音著作,令人叹为观止! 苏统谋这些著作,有效保存了南音家底,更为泉州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做出过极大贡献。

        南音是什么? 检索南音历史,确实不同凡响:晋唐时期,为躲避战乱,中原人衣冠南渡,带来了中原古乐。经过历史沉淀,南音流传下了2000多首器乐曲和声乐曲,盛唐、宋元以来湮灭不传的音乐,都可以从南音中找到血脉和遗迹。1983年,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赵沨考察泉州后断定: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苏统谋出生于晋江市深沪镇,这里的御宾南音社已有近400年,历史上未有间断。苏统谋父亲终身痴迷南音,曾担任过御宾南音社社长。受父辈影响,苏统谋10岁入馆拜师学唱,70多年来持洞箫、弹琵琶、吹唢呐、唱弦管,用他的话说,为南音工作了一辈子,见证过南音的辉煌、没落,也幸运地迎来了南音的黄金时代。

        在退休前,苏统谋曾在晋江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文化局工作。2001年退休后他到了晋江市文化馆,恰逢2002年泉州要将南音申报世遗,苏统谋应邀参加专家组。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由此开始了南音资料的搜集、整理,并自觉构想了全面系统整理南音指、谱、曲的宏大计划。

        “最难的是找资料。写书,资料越多越好办,但很多南音本子是祖传的,价值很高,有的秘不示人。”克服重重困难,从2003年开始,苏统谋先后整理出版《弦管指谱大全》《弦管古曲选集》《弦管过支古曲选集》等著作。2007年,《弦管古曲选集》一二卷出版时,著名学者田青为之作序,高度评价:“把分散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起来并汇编出版,对任何部门来说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南音这类如同天书的古乐谱,共有八大本三四千个页码,对一个县级市来说,也是个浩大工程。”

        此后,苏统谋主编了《弦管过支古曲选集》,被列为“晋江文化典藏”珍品之一。退而不休,苏统谋在花甲之年开启的南音整理,一干就是20多年,其间甘苦自知。

        “您觉得南音的魅力在哪里?”我好奇地问。

        “入门很快,学一支曲就能唱,但终其一生还学不完。”几十年泡在南音里,苏统谋说自己才进门。

        我们聊天快结束时,苏统谋很有感触地说:“南音人很亲。”这种说法再次刷新了我对南音的认识。苏统谋介绍,南音人互称弦友,有一种无形的情感纽带,以前到国外演出,人生地不熟,但只要遇到弦友,饭给你免费吃,房子给你免费住,情深谊长。

        所谓“弦友”,打开了我观察南音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探寻其深层成因,或许正在于南音不止教人习乐,更教你做人。早期的弦管先生,会把每一首弦管的曲词故事内容讲给学生听。苏统谋儿时并未进入过学校课堂,他这辈子的东西都是从弦管里学来的。

        离开晋江前,苏统谋送我一本最新整理出版的《弦管名曲选》,收入的是弦友常唱的“熟曲”,深蓝色布面书封,竖版文字,双色印刷,令人爱不释手。书中第一首曲子,题为《杯酒劝君》:

        “杯酒劝君,功名只去,决然称心意,殷勤敬奉酒一杯,亦表送别在只百花亭里,人说出路不比在厝时,路上须着保惜你身己,墙花路柳你千万莫得贪伊,叮咛拙话君须着记……”

        恍惚中,看到了古诗十九首里的行行重行行,看到了唐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看到了宋词里的念去去千里烟波……

        此刻我似乎才更深刻地理解,南音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从晋唐开始,中原余韵在闽南落地生根,伴随着移民的传唱,跨越大海传播世界各地,千百年来,出洋谋生的晋江人,除了深藏亲人的祝福,更不忘携带南音曲谱、怀揣尺八洞箫、身背横抱琵琶,让乡音乡情始终陪伴在异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