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铺设出的是一段破冰之旅和回归之路,被赋予了双重主旨。
■谭杰
儿童世界里最重要的两件事,可能莫过于在亲人的关注下享受被爱的幸福,以及和朋友一起携手探索成长的乐趣。《冷湖上的拥抱》,带给我们的正是围绕儿童情感触动和生命体验展开的,宣扬石油人披荆斩棘、勇于牺牲的精神,关于相聚和别离、失去与拥有、探索和发现的故事。
小说从儿童的角度,以其生活中的遭遇为切口,重点讲述了三个女孩跟随长辈重走当年石油奋斗之路,重温第一代石油人勇于牺牲奉献的开发勘探的事迹,呈现几代石油人默默无闻背后的荣光与坚定不移的信念。作者铺设出的是一段破冰之旅和回归之路,被赋予了双重主旨——唤起对石油精神的重新认识和传承,梳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困境。
作者将孟青山爷爷碎片化的回忆和疾病带来的异时空记忆穿梭,肖格讲解的博物馆里的历史档案,为石油牺牲生命的女子勘探队员之一江娟的日记,同学妈妈汪慧的采访资料等信息,像拼图一样拼接在一起,互相补充、佐证,凑出一幅艰苦而又火热的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开采图景。通过对初代石油人的情感、精神以及技术等方面的记忆和经历的多角度追溯,完成对两代石油人勘测、开采工作的全方位呈现。从中,我们既汲取到了石油开采的科普知识,打开了对这一陌生领域的科学认知,也在两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勘探经历中,被他们用生命镌刻出的石油精神所深深撼动。
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提出“异乡人”的概念,她认为“异乡人不是今天来明天去的漫游者,而是今天来并且明天留下的人,或者可称为潜在的漫游者,尽管没有再走,但尚未忘却来去的自由”。儿童在成人世界里完成身份认同,有其独特性,主要是通过精神上获取他人的认同,以及主观上对社会、文化的认定来完成。
孟海云因为妈妈意外离世,不得不离开自己自小生长的海南,来到远隔千山万水的敦煌。初来乍到时孟海云孤单、煎熬,充满了对妈妈的思念,对父亲的怨,对新环境、新家庭的无所适从。这个城镇的一切跟她都是有隔阂的,包括她的父亲。更不用说这个内陆城市的生活环境、文化风俗、饮食习惯,以及这个城市里父亲重组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等等。陌生感和排斥感就像故事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沙尘暴,挤兑着她。孟海云总在想着,在什么样的时间,以什么样的理由离开这回海南。她是时刻准备着的。
亲情、友情等亲密情感关系的建立,是获取精神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基础。意外闯入的同学打破了僵局,在结伴旅途中,友情愈加坚定;危难时刻,父亲、后妈对孟海云的关照与紧张,冷湖上一家人的紧紧相拥,冰释前嫌,完成了情感认定。作者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特质,孟海云在与同学、爷爷的交谈中打开了切入这个城镇的入口,了解的越多,探索、认识这个陌生地区的渴望越强烈。冷湖的雪山照片,作为楔子——孟海云发现爸爸并没有对妈妈撒谎,而爷爷的病,为她更深入地了解青海油田和石油人提供了契机。随着对周围环境认知的增强,激发了她对这片土地自然的爱和对西北文化的认同。回到父辈两代人为之奋斗的地方,重走石油勘测路的过程,不仅打开了她认识广阔天地的视野,也在石油精神的感染中,被坚定信仰和崇高理想冲击着,完成了个体思想的舒展,精神的成长。
《冷湖上的拥抱》不论在整体构思、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还是语言运用方面,都可见作者的巧思和功力,是一部题材新颖、关于爱的破冰之旅与精神重唤的儿童文学主题出版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