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隽)“持续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助推诗词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说。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发布第七季收官战报:《中国诗词大会》累计观众规模2.04亿,在2021年1月1日起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的综艺、专题节目中,《2022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排名第一,微博超级话题#中国诗词大会#总阅读次数达9.1亿次,微博综艺榜排名第一。
《2022中国诗词大会》备受年轻、高学历观众的钟爱。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全国网收视数据显示,《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构成中,15-24岁、25-34岁观众收视占比,较去年同期分别提升了27%和55%,大学以上学历观众收视占比提升了26%;与上一季节目相比,25-34岁观众收视占比提升了87%,大学以上学历观众收视占比提升了33%。这档老牌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如何持续焕新,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制片人、总导演颜芳表示,题目表现形式的不断更新,节目内容架构的不断迭代,是节目保持活力的关键。
十个关键词,打开“传统”IP的新玩法。《2022中国诗词大会》围绕“江山”“少年”“燃”“遇见”“稻香”“韵”“天地”“味道”“飒”“出发”十大关键词,解锁十种古今对话的独特视角,让诗词成为折射时代风貌的镜子,是《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一大创新亮点。围绕十个主题词,节目串起家国大爱、山河远阔、建党百年、英雄戍边、全民抗疫、扶贫振兴、翱翔宇宙、逐梦冰雪、人间烟火等多个时代切面,让不同的主题故事,在舞台上与古典诗词碰擦出新的火花。在《2022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看来,第七季最大的亮点就是提炼了若干关键词,这些词是在年轻人当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些热词,同时又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新风尚、新风貌。
为什么是这十个关键词?它们如何提炼出来?据总导演颜芳介绍,十个关键词的确立经过了和专家组长时间的策划研讨,《中国诗词大会》走到第七季,要再跟生活接壤,必须产生一个新方法,于是,节目想到用关键词的概念来串联十期内容,并借此联结大众。“我们希望观众在看到这样的主题时,能够联想到自己,比如说自己人生当中最燃的时刻是什么;在分享诗词之美时,能够有个人的感悟和故事加入进来,这样整个节目就立体、鲜活了。”
“诗词对我来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想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关注、喜爱诗词文化。”来自铁道警察学院的大三学生姜震说。在3月14日的央视《2022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他夺下了总冠军。已经迈入第七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不断突破创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像姜震一样的诗词爱好者。对于边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马磊、“00”后边境缉毒警察张迪、扶贫驻村的急诊科医生徐晓婵、长庆油田生产一线的地质技术员王军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而言,古诗词不仅是陶冶情操的文字,也是他们在一线奋斗的精神支柱。
《中国诗词大会》自2016年创办以来,以广泛的参与性、浓郁的文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成功将前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下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映照,掀起“全家老小齐上阵,天南地北共此情”的现象级诗词热潮。观众吕玉欣在给该节目组的留言中说:通过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接地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群体广泛,风格更为亲民。这场文化盛宴的主人翁,已不再专属于高端的知识精英。现场参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分布于社会的不同阶层,有学生、教师、工程师、军人、警察、工人、农民、民间艺人、个体户……真正做到了打开门来办大会,让热爱诗词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英雄不问出处,在这个平台上,不分职业,不分学历,不分年龄,大家都是平等的,从而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二是节目内容不是高高在上,一味风花雪月,脱离群众的,而是扎根大地,拥抱自然与社会,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自然风景、田间地头、生产现场、民生百态……这些富有泥土气息,冒着生活热气儿的场景,都是题目的素材和灵感的来源。诗词与生活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交融,这种办节目的理念正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宗旨一脉相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诗词大会》走过的这七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走进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走进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走进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重要时代进程。正是因为有一代代人的创新传承,才拥有了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诗词,才有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康震表示,相信今后将有更多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让诗词结合生活、融入时代,让古诗词活起来、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