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3月30日 星期三

    走进华北乡土的信仰世界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3月30日   19 版)

        《功·事·礼:冀南的乡村打醮》,李生柱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55.00元

        ■郭佳

        作为华北民间信仰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华北南部自古是一片信仰的热土,道教文化历史悠久,自东汉末年巨鹿郡人张角创立太平道开始,民间信仰绵延传承,至今不衰,每逢神灵诞日和农闲时节,民众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打醮仪式与活动。《功·事·礼:冀南的乡村打醮》,这一部由民俗学博士、人类学博士后李生柱历经六年田野调查、九年学术沉淀而成的厚重的民俗志,深入浅出地描述与研究了华北南部广宗一带的乡村道教文化景观,即“冀南的乡村打醮”。

        一个地域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正像地理气候、衣食住行等一样,塑造着当地环境的特征,体现着本土文化的气质。实际上,只有当人们走进特定地域的信仰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一方水土、一片天地以及生活在其中民众的真实情感与经历。通过对乡村打醮的“深描”,用“功”“事”“礼”“行好”“花花好”等民俗语汇还原地方信仰的原始状态,作者不仅生动呈现了地方道教的当下存活情况,更通过打醮使人们有机会认知整个华北乡土社会与民众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

        毫无疑问,从学术角度考察,这是一部扎实稳重、经得起时间推敲的著作。一是从选题方向上说,中国的地方道教研究一直存在“南强北弱”的状况,比起南方的斋醮科仪,华北的乡村打醮相关研究成果很少,该书的出版为学界提供了北方地区打醮的鲜活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北方打醮研究的学术空白。二是从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说,该书没有生硬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如大小传统、象征资本、帝国隐喻、仪式理论等,而是从实践出发,运用研究对象自己的民俗词汇与话语体系,构建出一条符合中国实情的本土理论研究路径。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对民俗词汇的挖掘与运用。民俗语汇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约定俗成的话语体系,它与方言词汇形成固定搭配,表述着地方社会实践,有一套内在的语义逻辑,能够直接传达民众对自身行为动作的解释,暗含着民众对民俗活动意义的理解。著作题目中的“功”“事”“礼”,还有“行好”“花花好”等都是这类民俗词汇,例如“花花好”泛指制度性宗教以外的乡土信仰活动,“花”指花样繁多、形式各异,“花花好”之意就是“行好”敬神没有统一标准,在信仰观念上,敬神则灵;在崇拜对象上,见神磕头;在场所上,不拘一格;在仪式上,可繁可简。“老妈妈挂个轴子烧香磕头,哪里有打醮就去哪里磕头去,就是行花花好哩。”一个“花花好”就生动表现出了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色,即通俗性、随意性与杂糅性。

        该书不仅是一部正统又出新的学术作品,还能算一部可读性高的了解中国北方乡土社会的通俗作品。不仅适合致力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社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也适合广大普通读者。它在学术与通俗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是因为作者对冀南乡村打醮的考察,秉持着一种“生活—文化整体观”的理念,将打醮视为百姓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村落进行细致地民俗志书写,深入发掘民众日常生活。通过阅读此书,人们对于地方社会的历史传统与当下生活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感受与理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