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至1925年,曾应中国北洋政府的邀请,来华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的地质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在中国工作度过了十余年的岁月,在此期间他参与发掘了北京猿人,首次提出了仰韶文化的概念,从而做出了一生中最著名的成就。1926年他在瑞典出版了使他名噪一时的通俗读物《龙与洋鬼子》(Draken och de främmande djävlarna,1926)。这部书以作者在中国的工作经历和旅行为依据,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并由此梳理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由于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安特生的论述极有条理性,并且层次清晰,文笔流畅。不仅仅对科学的事物,同样对他经历的人、事、物,安特生也会作细致、逼真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旅途中的老妇人》一章中,安特生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警察的母亲每天来警察局讲述自己家事的故事。大家对每日唠叨不停的老妇人早已习以为常了:
骡夫过来听她说会儿话;警察又站在边上听她说话;再一会儿,士兵又过来听她说了一会儿。他们都不会停留很长时间,离开的时候还互相偷笑点头,不把老妇人的话当回事。
很长时间以来,周围的人对这位喋喋不休的老妇人不再容忍了。安特生通过骡夫、警察和士兵的表现,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偷笑,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人们对老者的敷衍和失去耐心。
安特生在书中对中国市井生活的描述,也常常非常生动、逼真。他曾具体描绘过中国北方街道上的场景:
在这杂乱无章的商业生活中,街道上挤满了乞丐。他们一路行乞,凭着哀嚎恸哭进行职业活动,展露着自己的生理缺陷。街上还有吹着笛子或者奏着某种弦乐器的盲人,有循着节奏分明的叫喊声迈步的轿夫,还有或走着路或乘着轿子四处闲逛的官员,一副体面模样自与高出百姓一等的尊贵地位相称。驼队铃铛低沉的当啷声、马车的轩辚声、驴子的嘶鸣声和狗的嗥吠声,都与形形色色的人声交织在了一起。
街市上一个个乞丐、残疾人、乐手、轿夫、官员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纸上,似乎都极具活力。而对各种声响的描述,行文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勾勒出了中国街市的概貌和气氛。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对这一切充满着激情,绘声绘色地渲染了以各色人物为中心的生活场面。
在《龙与洋鬼子》一书中,绝大部分是安特生的回忆录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论述,不过其中也包括部分的虚构文学作品,《曹哥小传》就是这样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作为黄河边上农民的儿子,曹哥跟他的父母一起经受了自然(洪水、蝗虫)和人为(土匪)强加给他们的灾难,他后来背井离乡,跟着邮车队到了太原府。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被征入伍成了士兵,之后又落草成为了土匪。最终他跟很多其他士兵一样,在军阀混战中,死于非命。尽管不一定真的存在这样一位曹姓士兵,但他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其感人之处也在于其真实性。曹哥在当土匪的时候,曾经抢劫过一列运送外国人的火车——这是1923年5月发生的山东临城劫车案,这是继义和团运动以后中国最严重的涉外事件。安特生描述了曹哥对待其中一对外国人母女的情景:
在曹哥的前面,走着一位高个子的外国女人。她光着脚,衣衫不整,但是她保持沉默没有抱怨,怀里抱着她的小女儿。曹哥惊讶于这个女人自由而高傲的走路方式,一点不像中国人那样跌跌撞撞。但是,曹哥在黑暗中看到这个外国女人步履蹒跚,快要摔倒了。他一手扶起她,一手从她怀里接过孩子。这个小女孩在睡觉,但是很快就被曹哥身上的臭汗味惊醒了。她惊恐地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怀里,于是哇哇大哭,她的妈妈马上转过身看她。
“奈莉,奈莉,安静。他是个好人。”
“奈,莉,奈,莉。”曹哥用他最友好的语调对小女孩说。
这个孩子哭着哭着就在曹哥的臂弯里睡着了,曹哥担心她可能会着凉,于是解开上衣扣子,把孩子搂在胸前。孩子的母亲时不时转过头照看孩子,她毫不犹豫地把曹哥又脏又破的衬衫盖在孩子的肩头。
尽管安特生想要在文中呈现曹哥的一生,不过他还是选择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展开叙述和描写。在做强盗时抢劫客车,与这对外国母女相遇,可谓一个中心事件,他从侧面烘托了曹哥的善良本性。他不仅伸手去扶步履蹒跚的女子,也抱起了她怀中的女孩儿。当孩子发觉被陌生人抱着的时候,开始啼哭,而此时曹哥又忙不迭地安慰女孩儿,“这个孩子哭着哭着就在曹哥的臂弯里睡着了,曹哥担心她可能会着凉,于是解开上衣扣子,把孩子搂在胸前。”这些感情自然、真挚的细节描写倾注了作者对曹哥的无限同情,使读者为之心动。1924年9月至10月,直系吴佩孚部与奉系张作霖部在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地区为争夺北京政权而进行的战争,被称作第二次直奉战争。正是在这次战争中,作为直系部队中的一员,在山海关的北面,曹哥被装备精良的张作霖部打死:
一片炮弹的碎片撕开了曹哥身体的右边,但是战壕里没有人有时间去考虑他的状况。当暮色降临时,只剩几个人还在坚守阵地。
在黑暗中,奉天部队发动袭击。其中一个人被打穿了腹部,倒在曹哥的身边。这两个当了一天敌人的人,其实是同一个伟大民族的孩子。他们肩并肩地躺着。直到吴的军队被击退,夜间的战斗才逐渐平息。
这个奉天人让曹哥喝了一些他罐子里的水。两个年轻的士兵呻吟着看着对方。他们躺在冰冷闪亮的星空下,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命运把他们两个扔到一起。在清晨,温暖和援助还没有到来之前,他们就都死了。
这次战争是吴佩孚和张作霖为争夺北京政权而发动的。不论是曹哥,还是对方的“奉天人”,在安特生看来,“其实是同一个伟大民族的孩子”。这场战争之后,政权落入奉系军阀手中,但跟两个在战场上死去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就是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让读者全然投入其中,感受到发生在中国那个时代的真实。无论从文本描写上,还是从主题上,这一章虚构的内容,都成功地揪住了瑞典读者的心,让他们坠入真实刻骨的同情之中。
不论是作为地质学家,还是考古学家,安特生很多的时间都是在野外从事田野的挖掘工作。在他的考古团队中有很多中国的员工,这也为他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文献资料。《龙与洋鬼子》中尽管有些虚构的人物,但在安特生的描述中有着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对于大部分西方的普通读者来讲,与其说安特生是《中华远古之文化》《中国史前史研究》等考古学、古生物学专著的作者,毋宁说是一位曾经在远东生活过多年,对中国文化的观察细致入微的“中国通”。正是《龙与洋鬼子》中的这些文学描述,使他在西方拥有了众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