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3月23日 星期三

    《还乡》的还乡

    张玲(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3月23日   14 版)

        这里不仅是说“我”一人和商务印书馆的故事,而是我们一家两代三人和商务的因缘际会。文字虽短,历时却已近于一个世纪,也可谓源远流长了。

        让我先从这个故事的尾声部分说起。

        2021年10月,我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一场“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第一辑)出版座谈会,与我同来的,有商务新版先父张谷若教授的《大卫·考坡菲》《弃儿汤姆·琼斯史》《伤心之家》及《德伯家苔丝》四部译作,以及亡夫张扬教授和我合作的《双城记》《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孤寂深渊》四部附骥尾拙译。

        我们和商务这几本译作的出版运作始于去年仲春。这几部译作的责编近日热诚赐告,今年年内,我父女两代三人另有几部译作亦将于年内出齐,包括《无名的裘德》《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哈代中短篇小说集》。其中的《还乡》更是出版在即。

        在汤马斯·哈代的作品当中,《还乡》或许不及《德伯家的苔丝》影响深远,我之所以格外关注《还乡》的信息,是因为她和《苔丝》同样,初版问世都是在商务印书馆,而且还比《苔丝》早了一年,是1935年。

        据先父晚年追忆,时间还要从1935再向前推移六七年。他还是北京大学西语系在读生的时候,出于个人爱好,开始翻译《还乡》。当时,哈代这位英国负盛名的小说家兼诗人刚刚逝世,中国文学界纷纷著文悼念,父亲则以阅读、翻译他的小说寄托哀念。他说,首选《还乡》而不是《苔丝》习作翻译,是因为喜欢这部书中的风景描写;据拙见,哈代早年境遇、个人气质及《还乡》所呈现的生活环境,在父亲展读翻阅中有诸多感同身受,由此推断,通过英译中的文字转换,将其呈献给读者同胞是顺理成章之事。父亲的译稿完工之后,给了北新书局,但迟迟未见出版音信。他从同窗好友处得知,当时运作外国经典著作翻译出版的机构中华教育基金会董事会正在为翻译哈代作品物色译者、译作,于是父亲去向北新书局索要《还乡》译稿,不料他们已经把书稿的一半丢失。父亲只得把幸存的一半译稿赎回,重新补译完成,尽快转投到前述基金会所属的编译委员会。当时这个机构的主管是胡适先生,他很欣赏父亲的译笔,采用之余,又面约父亲再译《德伯家的苔丝》。这样,张谷若《还乡》《德伯家的苔丝》译本旋即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日期是1935年初和1936年3月。据胡适先生晚年回忆,因为译文好,他是以高价购得译稿。

        这两部商务版哈代的小说,是父亲在而立之年后最早问世的两部译作。我是父母的长女,出生七年后他们才给我添了一个妹妹。我自幼常憾闺中冷落,《还乡》比我年长一岁,《德伯家的苔丝》长我一个月,因此我曾戏称,这两部书就是我的同胞姐姐!

        世事沧桑,往往出人所料。就在《还乡》《德伯家的苔丝》以及我陆续出世一两年后,卢沟桥的炮火让我们遭受了颠沛流离。《德伯家的苔丝》在初版两三年后,还得到一二次再版。再后,两部当时流行的商务版翻译小说和其他珍贵库存从此渐渐销声匿迹。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她们没有得到延续生命的适宜环境。就在一年多前,还有远道来访的年轻同行向我提问,30年代出书后整整十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为什么没再版,我想,如果稍稍回顾一下这段历史,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才和数不清的汉译文学名著一起得到新生。回想那时,恰似雨后春笋,再往后若干年月,又有劫难,灭迹与重生,我们也都亲身见证。多年来,正当同行出版人热切召唤、拥抱我的《苔丝》《还乡》时,商务怎么失联了?较早的时候我曾这样疑惑过,但是还没有等到焦虑的时候,就自我解惑了。

        一年前,三位商务女编辑抱着鲜花光临寒舍,商定筹划我家两代译作的再版,我顿生归属之感。我向三位比我年轻的女士首先提到了《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这两部书九十多年前出世的故事。机缘凑巧,这两部书的书名之一是《还乡》,主要还是一部人生追求、人性爱欲的悲剧故事,“还乡”正在真切地指引着这两部老书走上新时代的出版之路。

        如今,历经岁时近百,《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不仅相携归来,还有一簇家人——姐妹子弟鱼贯而至。包括《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哈代短篇小说》;还有哈代的远亲近邻《弃儿汤姆·琼斯史》《大卫·考坡菲》《双城记》《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维纳斯和阿都尼》《伤心之家》和《孤寂深渊》等等。他们都是《还乡》《苔丝》以及我的弟弟、妹妹,以至我和亡夫张扬的亲生孩子,他们都有我们一家三人的基因。他们去年重新被编排校印以及艺术设计、部分出版发行当中,经历了商务各个环节、岗位上朋友们的心血。

        我今天尤感幸运,不仅是见证了自家译作对商务的回归。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和责任编辑共同度过疫情不断侵袭的春夏秋冬,多次面对面会见和线上沟通。从中,我见证了那三位女编辑的敬业以及素养与功力,尤其是在文本原著主旨理义的考究、对译文词语章法的推敲方面。这都使我身为译作者(我也是这些书中绝大部分序言的作者)在交流互动中,难禁感佩。我更为珍惜的是,在我和责编通过微信彼此诘问、答辩,相互意会解惑,往返交流原著者的思想、语言、文心,从而达到彼此心领神会的顿悟,随之心生幸得知音之喜! 这样一种文字之交,是扎实、脱俗的人际关系,它使我这终身与文字为伴,和文艺结缘的人,垂暮之年又体验到世间的真情至谊,再获超逸的幸福之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