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3月23日 星期三

    漫漫学术路上的跋涉者

    ——我眼中的张学正先生

    宁宗一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3月23日   07 版)

        世上的事儿有时就那么巧。1954年我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1955年,张学正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我们就成了师兄弟。在南开园里一起工作,生活,一晃67年了! 进入新世纪后,我和学正又同住在一个小区,交往多起来。我们二人共鸣之处甚多,于是关系就愈来愈密切了。

        近年,学正师弟每到元旦都要用“自制贺卡”送我留念。而其新年题词往往是兄弟间的鼓励和鞭策语。随着我们“生命紧迫”,逐步走上暮年之路,2020年他的贺词内容就有了新变化。他说:“为了延续自己有思想的生命,为了相互挚爱的亲友,为了承前启后的南开人的担当,为了生养自己的这块美丽而苦难的土地,为了既诱人又困惑(困惑也诱人)的这个魔幻般的世界,为了观览与享受新世纪多姿多彩又千变万化的风景,好好活着吧! 在阴冷的寒冬,企盼光明、温暖的春天的到来。”学正这些话已经明示:我们应当砥砺前行,永不放弃。但是我比学正略长几岁,身体状况欠佳,去年为兼善堂珍本“三言”“二拍”写完《总序》以后,我似乎已很难再执笔写什么了。“推”“婉拒”成了我的常态和惯用手法。也正是在此期间,新冠病毒疫情突然而至,并急剧蔓延。我们这些老人虽然严格恪守“不恐慌、守规矩”的六字诀,但内心普遍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感。然而我却清楚地知道,即使在疫情“危机时刻”,学正从没有一天放下笔。他的当代文学的研究一直正常进行。

        2019年,他完成了对改革开放40年来涌现出的近200篇(部)文学精品进行评点的《文苑新花》;2021年,他又完成了回顾新中国70年文学历程的《当代文学经纬》(1949-2019),两部书总共70余万字,一位耄耋之人的学术激情与干劲令人赞叹!

        学正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已有40余年了。40余年来,他兢兢业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块沃土上耕耘,成果丰硕。多年以来,他每有新作都会赠我这个搞古典文学的师兄。所以我了解学正是一位在学术道路上不停步的学者,也了解他些许治学路数。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的时代。具有文学自觉的作家们创作激情如火山般喷发,勇敢地创造,广泛地继承与借鉴,新题材、新体裁、新结构、新手法、新语言,林林总总,层出不穷,思潮迭起,文学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我们真正看到了:作家在创作中把个体生命倾注进去,从躁动于心灵的冲动,到完成具有独特生命的艺术品,这样,一个自足的艺术世界已经出现,文学自觉已经苏醒。

        文学思潮,体现着一个时期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总体特征暨文学发展方向。学正极其敏锐地意识到文学思潮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他于1987年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开出了“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课程。在当时参考资料有限的情况下,不仅梳理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延续的工农兵文学思潮、从前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百花”时期的“干预生活”文学思潮、“大跃进”时期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文学思潮、1960年代调整时期的“艺术民主”文学思潮,以及将文学极端政治化、一元化的极左文学思潮(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他还总结概括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思潮,改革文学思潮,“人的文学”思潮,文化寻根文学思潮,新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等等。他的教学获南开大学教学特等奖。学正把自己在文学思潮的教学与研究中的新成果,写入他1997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一书中。在这部著作中,他讲到传统现实主义在1980-1990年代的发展与变异,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称许。

        学正的文学自觉意识,还表现在他对一些重大文学发展规律的思考。他在为《文学争鸣档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争鸣实录(1949-1999)》写的前言中,在《忆“百花”,话争鸣》的论文中,反复强调“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说:“什么时候贯彻了‘双百’方针,文艺之树就繁茂;什么时候丢掉了‘双百’方针,文艺之花就枯萎;这就是沾着血痕的历史结论,也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反复检验得出的真理。”学正就是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迎接这个文学的新时代,而且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认知,传递给了他的学生和注入到自己的著作中。

        正是由于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所以在新时期文学刚刚起步的1984年,学正就策划和主持了《新时期小说百篇评析》的编写。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本有一定规模的新时期小说评论集。

        在当代文学教材奇缺的1980年代,学正参与主编和主编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上、中、下)、《中国当代文学名篇选读》,这些教材多次再版,数十次印刷,发行数十万册,被国家教委和教育部推荐为高校文科教材。

        在新潮文学方兴未艾的1988年,学正策划并主持编写了“80年代中国文学新潮丛书”《缤纷的小说世界》《骚动的诗神》《多声部的剧场》,出版后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

        对于很少有人涉及的20年来的新世纪文学,学正在《当代文学经纬》中,从“新世纪新的文学挑战者”“网络文学新纪元”“文学走向历史的深处”“文学走向社会的深处”“文学走向人性的深处”“文学走向宇宙的深处”(科幻文学)等6个全新的视角,对新世纪文学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并对青年作家的成长,网络文学的兴起,历史的真相与反思,非虚构写作,新启蒙,科幻文学等文学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给出了个性化的解说,颇多新意。

        陈寅恪先生说:治史最重要的是“发现”意识。“发现”就是创新。学正是位勤于学习与思考的学者。他才思敏捷,视野开阔,所以能不断地追逐着当代文学发展的前沿,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开拓,有所前进。

        最近,学正马不停蹄地又忙于“作家晚年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其发表的文章,引起学界同仁的普遍关注。

        面对着作家的心灵文本,学正的治学精神,一言以蔽之,则是全神贯注地向人的心灵深处开掘。从他撰写的众多作品解读和人物分析中可看到,他大都是从凝视到发现到再透视,从而探察到一个人物的心灵奥秘,领略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的精妙。

        新时期文学重新发现了人,发现了人的心灵,通过对人和人的心灵的深广掘进,大大扩充了文学的审美职能。学正充分认知到文学乃是人的心灵学,他对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等典型形象的分析,对孙犁晚年的“幻灭感”的评论,对王安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岗上的世纪》中男女主人公性心理的解剖,对贾平凹“两性化人格”的揭示,均是展示人的心灵奥秘的精彩篇章。

        还应特别提到的是学正关于“潜意识细节”的创新性的论述。他2001年发表的专论《祼现人的本真的艺术:潜意识细节》及2012年发表的关于潜意识细节的系列文章,提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文学作品中的潜意识细节,即那些不为行为主体察觉的细微的心理活动与动作,由于它的无感知性、绝对私密性与存在的短暂性(稍纵即逝性)而被人忽视;但恰恰是这些潜意识细节,透露了人性中没有任何矫饰的最真实的部分。它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彻底地再现人的心理真实和心灵黑洞的真相,从而对于人(人物)的认识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切都充分证明:学正探索、开掘作为“心灵学”的文学之深、之广。经由“心灵”回归性格与命运,回归人性,这就是为什么说“艺术史即心灵史”。

        学正今年86岁了,但他没有任何停歇的念头。他人生和学术研究一直是在“进行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的干扰,他从不放弃对当代文学的爱以及对当代文学的研究。这一切正是来自他的人文关怀。

        学正是位在学术路上不知疲倦、永不停步的跋涉者。作为他的师兄与挚友,我欣喜地注视着他前进的脚步,并祝他好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