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黄河大合唱》《画说千村风貌》《疫情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2020-202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批颇具影响的主题图书。“这些图书是我们华中师大社近年来深耕主题出版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华中师大社总编辑刘从德介绍,“作为我们重点组织的主题出版物,《永远的恩格斯》、‘创新基层治理研究丛书’同时入选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永远的恩格斯》是我们邀请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家、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顾海良教授撰写的,呈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伟人形象。该书于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推出后,引起了较强的社会反响,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都以该书的出版为契机,举办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活动,人民网、光明网等媒体也进行了相关报道。”
“出版文化企业承担着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使命,而主题出版围绕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进行,是倡导时代主旋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出版活动,是出版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政治担当和履行文化传承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主题出版的意义,刘从德有着深刻的认识。
据介绍,华中师大社将主题出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以主题出版为引领,不断优化出版社选题结构;二是通过提前谋划,精心组织,重点打造,形成主题出版的长效机制。
“由于具有师范大学的背景,所以教材教辅出版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内容。此外,百年学府的积淀和资源使我们的学术出版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上和现在一些重要人物的文集,就是我们人文出版的重中之重,已经出版的《张舜徽集》《钱基博集》《韦卓民全集》等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一些教育类大型丛书如《高考改革研究丛书》《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陶行知学文库》等获得国家或省级出版基金资助,彰显了我们社服务教育的宗旨。”刘从德对华中师大出版社的传统优势板块和重点项目如数家珍。“确立主题出版的重点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学术出版优势,将主题出版与各大版块融为一体。”
“我们首先对图书选题结构进行优化,在保持传统人文出版优势的基础上,向打造主题出版图书倾斜。”刘从德说,“将打造学术精品的经验移植到主题出版之中。”
一是积极谋划。华中师大社精准把握时代主题,关注时政热点,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放眼全国,立足华师,提前做好重大主题图书的调研与策划。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出版社推出《永远的黄河大合唱》。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出版社结合华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强大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实力,组织策划了“创新基层治理论丛”,该丛书基于大量的实践调查,对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出版社策划《恽代英全集》《追忆峥嵘岁月 重温百年党史》《华师百年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等主题图书。日前,“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丛论”、《新时期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研究》等正陆续推出。
二是精心组织。出版社按精品化的要求来打造主题图书。导向方面,通过激励机制鼓励编辑部门开发优秀的主题出版图书。制度方面,拟定社会效益考核实施办法和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出版管理规定,履行重大选题备案、审批程序,坚持选题三级论证制度、“三审三校”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等,专门从校内外聘请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专家教授,担任“加审”专员,加强质量管控,提高主题出版物的质量。人才方面,考察抽调社科类博士、硕士担任相应学科专业图书的责任编辑,精心推敲打磨书稿。
三是重点推广。主题出版,营销推广是关键的一环。《永远的黄河大合唱》推出后,为提升主题出版物的影响力,华中师大社与图书作者一道,通过新书发布会、图书捐赠、嘉宾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了立体宣传。出版社还利用纸媒、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多种载体组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对《永远的黄河大合唱》等主题出版物及其承载的文化精神进行全方位推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类图书的社会引导功能。
“主题出版既是服务大局,更是服务群众,其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出版人有幸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有责任义务去挖掘和记录中国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富矿。相信通过编辑与作者多方联动和共同发力,我们持续推出有思想高度、文化深度、情感温度、叫好又叫座的高质量主题出版物是值得期待的。”对于持续做强做优主题出版,以主题出版为引领,因时循势优化选题结构,刘从德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