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文字学】 近年来,面向大众解说汉字的图书出版了很多,但真正高水平的作品依然鲜见。本书出自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之手,他多年从事古文字、汉字理论等方面研究,是真正以专家身份开展汉字文化普及工作。本书开头结尾有九讲是基本文字理论的阐述,其余各讲,每讲解说一个或一组汉字。作者选择的均为现代常用汉字,从“人”“众”,到“眼”“睛”,到“书”“画”,等等,首先把每个字做“陌生化”处理,通过构形理据分析,揭示每个字体现的古人思维、智慧和历史文化背景,并描述字形演变的过程——“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陈寅恪),诚哉斯言。作者讲解中,有新出古文字资料的征引,有学界前沿成果的融入,有关于一些问题的个人看法,因此,本书兼具了学术性,有助于开拓读者的视野。 |
【城建史】 这是一部聚焦元大都规划理念、营建成就的著作,基于古代典籍的翔实资料、立足天文、考古等领域的严谨研究,据此说明元大都的规划根植于中国传统宇宙观、时空观,是中国古代营建制度的典型案例。本书作者王军是媒体人出身,多年致力于北京城建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课题的采访和写作,2016年进入故宫工作后,他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也更具专业水准,本书也是作者“紫禁城时空格局探源”计划的一部分。书中并未止步于对元大都这一中国古代城建个案的探究,还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解读,对元大都营建过程中贯穿其间的中国哲学思想、天文、律历、术数等元素、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揭示出古代中国“从文化多元一体到国家一统多元”(前故宫博物院院长、考古学家张忠培语)的发展道路。 |
【世界史】 “民族主义、民族优越感、种族主义,这些被认为早已从欧洲人灵魂中驱除出去的幽灵,在蛰伏了半个世纪之后,带着更加强大的力量重新回到了欧洲。”美国历史学家帕特里克·格里二十年前出版本书时,如此断言。民族主义经常以历史来证明其合理性,但格里指出,变化才是人类历史的本质,民族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极其复杂,很难被清楚认识。本书扼要考察了“欧洲族群”从公元前5世纪到中世纪早期演化的历史,指出诸多族群总是在不断地形成、扩大、融合、分化、重组、消失之中,族群“不是组成历史的原子结构”。本书还梳理了族群民族主义在19世纪的兴起及其灾难性影响,对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做了揭示。民族的神话不仅是欧洲的神话,值得全世界所有人警惕。 |
【小说集】 本书为冯骥才最新五部中短篇小说结集,继承了作者一贯以来发掘深层人性的主题思想,同时在艺术创作手法上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作品借鉴了唐人传奇中“离魂”的传统文学元素,吸收西方作品中的“忏悔”文化精粹,无论是《多瑙河峡谷》中的江晓初、《枯井》中的“二表哥”,还是《我是杰森》中的“我”,以至于《木佛》中那尊历尽磨难的主人公木佛,无不在生与死的关口对命运发出永恒的诘问。在作者笔下,“造化弄人”四个字终究无可改变。正如书中所言:谎言让人悲伤,真相更令人绝望。究根求源,只会陷入最深的痛楚和无奈。作者在年满八旬之际,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与圆熟的写作技巧辉映并丽,文质兼美。 |
【自传】 曾为《柳林风声》等童书经典创作插图的谢泼德是英国插画大师,他那些画作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本书是他的自传,回忆了他从七八岁到青少年时期直到结婚的经历和见闻。“前言”中,他说起写下这些往事的缘起,是为了满足他的孩子们的好奇。上半部分《记忆的画》侧重在童年,快乐、温暖、有趣,下半部《人生的画》则写到母亲病重、家中变故、求学和婚恋,多了些生活的考验与成人世界的现实。他的文字并不逊色于他曾为之创作插画的那些童书,并且有着更丰富的细节与真情实感。他为这本书绘制的大量插图与文字呼应,是难忘记忆的图画式表达。全书童趣盎然、笔触细腻,记录了一位艺术家的身心成长,也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生活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