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善是贯穿欢颜一生的内涵与品格,是穿越人世沧桑、在任何境况下都能够生发出来的辉光。
作家秋灵的新作《欢颜》是一部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小说。
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交接处是沟壑纵横的渭北台原地区。这是一片充满历史烟云的厚土。《欢颜》以近五十万字的篇幅,描写二十世纪中叶以前七八十年间发生在这里的乡土生活,揭示了人们尤其是社会底层民众在社会急骤变革和巨大转型时期的残酷命运,以及普通人在苦难中面对迭连而来的厄运辗转求生,坚韧地承受一切打击而迎来转机的经历,昭示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而永续存在且生生不息的强大内因。
小说以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实际上看到后来,我觉得也可以像苏俄作家高尔基那样,把描写一个了不起的,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女性小说命名为《母亲》。本书主人公欢颜为养育和庇护、教育子侄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体现了博大的母爱。甚至可以说,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典型的陕西渭北地区母亲的崇高品质。但无疑“母亲”一职并不能概括欢颜的一生,她还有贯穿其一生的刻骨铭心的爱情。这种爱生而可以死、死又可以生,惊天动地、充满畸变而带有悲剧色彩。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爱情,决定了她的人生是由一道道惊涛骇浪组成的大河;又是在这些浪涛的激荡下,方显示出其人性的光辉。
正如她的名字所显示的,其人生之始是那么地美好。生于乡村富足之家,她长得漂亮,生性伶俐,聪明而且活泼。十三岁那年因赶庙会而与英俊少年偶遇,彼此一见钟情;稍稍长大,因为在哥哥开的诊所里帮忙而再次与这个少年邂逅,彼此又一次深印于心。恰好不久家里为她物色对象竟也是心心念念的他。这一切原本预示着她的爱情生活将会十分幸福,她也将获得一个美好的人生。然而,造化弄人。结婚之前家里为两人“算命”而得到一个“八字不合”的结论,她不顾阻挠,义无反顾地与爱人结合在一起,但无疑已在双方亲人心里落下了阴影。而婚后却也过了几年安定和美的生活,生下了三个健康、聪明的儿女,丈夫墨林也接连考中秀才、举人,命运的天空似乎是那么晴朗,没想到却会急转直下。墨林在她的鼓励下去京城参加会试,谁料他竟一去不返。而在家的欢颜突遭变故,五岁的女儿因失手将邻居半岁大的儿子石头摔死,石家翻然成仇,大打出手,几乎酿成两个家族的械斗,欢颜的女儿被抢去活埋,两家的孩子奶奶面对此局面都绝望地自尽。这边墨林抵达京城边上,因掩护革命党同窗并转移住处而遭窃,失去盘缠,放弃会试,在返家途中为维生应邀去教私塾,不料却在火场中救人而被严重烧伤并失忆数年;等到他恢复记忆,赶回故乡,其家早已残破,其弟又因好赌而将最后的家产荡尽,在传言墨林已被官府砍头的情况下,妻子欢颜竟然被丈夫的伯父捆绑着改嫁柳家。满面瘢痕而且瘸腿的墨林看到亲人就在眼前却不能相认,只得忍痛含悲,赁居到欢颜改嫁所在的镇上开起了陶瓷商铺,竭尽所能在暗中守护自己的妻儿。差不多与此同时,欢颜的娘家也因匪患而连失四条人命,甚至到了不得不迁徙而居的地步,但是动荡和变故犹未止息……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民生之多艰已到濒临绝境的地步。作者以宏阔的笔力从容叙来,情节环环相扣,如波澜推涌,真实再现了清末和民国数十年间的社会动荡及其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也以此写出了民众不甘受命运的摆布而顽强地生活下去的意志,更在其中凸现了主人公的博大情怀——那就是无论在多么困顿多么残酷的时世和命运的打击下,都葆有着对于人世的善意与信念,都不放弃对于爱与善的坚守。甚至我们说不是“坚守”,在欢颜的身上原本就集中了人性的许多美好元素,这种爱与善是她秉性中所具有的,因而不需要有意为之,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
爱与善是贯穿欢颜一生的内涵与品格,是穿越人世沧桑、在任何境况下都能够生发出来的辉光。欢颜对墨林的爱情始于少女时代的初见,终其一生都无怨无悔,一往情深;即使后来被迫改嫁,她仍然没有放弃心底对他的爱与期盼。她从默默帮助她的“余生”身上总是能看到墨林的影子,总是在揣测他是否就是墨林——她亲爱的丈夫,说明她对墨林的爱是多么深永。但除了爱情,她具有一颗更大的爱心,她善待一切人与事物。她对许多伤害她的人都以德报怨,给予无私的帮助,比如墨林的弟弟义林一再伤害到她,因颓废和改不了不良嗜好而荡尽家产,让“失去”墨林后的欢颜濒临绝境,她亦不存怨恨,而是尽可能援之以手,一再为他还债,扶持他做人。乃至对把自己捆绑着卖给柳家的董家大伯,素来对她冷眼相待的三婶也尽可能予以帮助。她之所以改变态度,嫁给柳振东,除了看到他有善良的一面,也因为此时他身生疾患,需要帮助。她和柳振东收养了流浪儿童,待之犹胜过亲生儿子,为他娶妻,并尽量容忍其妻的自私;她给长子娶的是一个被别人家赶出且已近临产的病妇,她也始终呵护;她救助路过本村的革命队伍中受伤的女战士;在饥荒之年,一再慷慨解囊……她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释放最大的善意,给予他人关照和温暖,除了因女儿被人活埋,她将凶手告上法庭,使之得到应有的惩罚外,可以说,她所到之处,她所播下的都是亲和与善良的种子。而且这一切在她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必须去做的,这种无私、这种利他精神出自一个识字不多的乡村女性的天性,是多么感人。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她夸大,没有特意把她写成一位伟大的母亲,作者一直在写她的苦难,写出了她的艰难竭蹶,写出了她的束手无策,写出了她即使在生活的磨盘底下喘不过气来,也始终隐忍坚强,竭力把事情向好的方向转化,就像一只母鸡,在风雨中张开翅膀庇护她的孩子与亲人,从而显示一位母亲伟大的一面。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整个陕西渭北女性的影子,她是渭北妇女的杰出代表。作者写出了渭北人尤其是渭北女性的内在秉性与外在的特点,这正是这部小说之所以值得推荐的地方。
除了第一主人公欢颜,小说其他主要人物的塑造也是站立得住的。作者在写他们的时候都不是从概念化出发,而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情节去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一切显得那么贴切自然,总是那么有温度和很强的可触感。柳振东的随和与对人的同样亲善,符合他作为柳家继子的身份,他对欢颜的爱也是真切的,对她的孩子的好也是发自内心的;他后来和欢颜接连遭受丧子之痛,也让人对他抱之以深深的同情。作者还写到他在欢颜和化名归来的墨林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尤其是不自觉产生的醋意,作者对此分寸的把握都非常好,可以说对这一形象的塑造与对欢颜的塑造达到了相得益彰:他对别人的善意和帮助,使他与欢颜能够合拍,而他的善举一再使家庭陷入困境,又突出了他们的相濡以沫、相依相助。作者对墨林的刻画也可谓栩栩如生,尤其是对于他后半生的命运描述,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般的效果,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他以劫后余生,竭力抑制自己的感情而尽可能帮助他人,成全别人,成功地掩藏了他的真实身份,即使至亲也不能辨别。本来在柳振东故去后,他完全可以向欢颜恢复自己的身份,但他顾及义子孙茂才(包括茂才母亲)处境及其感情。小说塑造了这样一群在渭北这片厚土上长大的优秀儿女,他们都始终把别人的利益与感受放在第一位,诚可谓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由此我们可以推想,正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把根深深地扎在如此深厚的美德土壤里,才能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不被摧折。
小说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命运的把握,不仅与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紧密结合,同时还融合于时代的发展洪流,在获得性格逻辑合理性的同时,也使人物与时代之间充满张力。墨林命运的转折跟他的同学吴炳义参与维新和革命党有密切关系,而欢颜得到他的“死讯”也是传说他因成为革命党而被杀头。而在吴炳义的带动和影响下,欢颜和墨林的子侄参加国民革命特别是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尤其是三个侄子都同时英勇无畏地献出了生命。欢颜在战乱年代对红军战士的救助,使她的儿子获得了一段短暂的婚姻,而二十年后,“革命成功”,当年的女战士携子来归,虽然此时欢颜刚刚辞世,但不可谓不是给这善良而苦难的一家人、也给读者以心灵的安慰。小说结尾写道:“子昂越过儿子肩膀,将目光移向梢门口的那个石墩,他想把这天大的喜讯告诉给母亲,可那里,空空如也。他缓缓地仰起头,看天,母亲或许就在天上,正微笑着注视着自己这一家三口。雨,突然停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那彩虹七彩的光映在子昂一家三口的眸子里,也映在他们的心上。”
小说以此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近五十万言的小说,以时间为经,世事为纬,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但在叙事上又能够从容叙来,紧针密线,布局谨严,可谓严丝合缝,这端赖作者对故乡渭北、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以及风土人情的谙熟,所以写来似乎举重若轻,有条不紊(其实乃是经过几易其稿)。可以相信,这部书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她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所以她写来不仅逼真,亦饱含感情。这种感情也是对这片土地、这个民族的深情,这是这部作品之所以能立得起来,并相信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在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