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

    那些只在书里摇曳着的景与人就这样被一位陌生人逐一提起

    《欧洲人文地图》《美洲人文地图》是数学家、诗人蔡天新游历数十个欧美国家的随笔集,这两本商务印书馆的新书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吸睛之处在于将现世和历史以及人物相关联,将各国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特色融为一体,动人的文字既思维开阔、涉猎深广,又细腻幽邃、趣味绵延。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2月23日   12 版)

        爱尔兰才子奥斯卡·王尔德

        维也纳百水屋

        老人与狗,作者摄于萨拉热窝

        德里克·沃尔科特,诺贝尔桂冠诗人

        威廉·阿瑟·刘易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哥伦比亚《百年孤独》英文版

        爱尔兰:夏日最后的玫瑰

        爱尔兰仅有三百多万人口,居住在海外的侨民却多达三千多万,这一点比起印度支那的老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后者的人口四百多万,旅居邻国的同胞却有两千多万。这两个国家的人民都喜好迁移,原因却不尽相同,一个被大海环绕,另一个远离大海。爱尔兰人和邻近的英国人虽然居住在欧洲的最西端,却没有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先驱,或许,生活在海岛的人民更向往过安逸的日子,他们向往的是陆地而不是未知的海洋。

        直到19世纪中叶,爱尔兰人才和英国人、德国人一起组成了移居美国的第一批欧洲人的主体,尤其在纽约一带较为集中,以至于爱尔兰的国庆日(3月17日,以把基督教传入爱尔兰的民族使徒巴特里克命名)极其罕见地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法定节日。同时,有一首曲调忧伤的爱尔兰民歌也传遍世界,歌名非常浪漫,叫《夏日最后的玫瑰》,虽说它与当今红极一时的爱尔兰U2摇滚乐队的风格相去甚远。

        除了圣巴特里克节以外,爱尔兰还贡献出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即布卢姆日(Bloom’s Day),这是詹姆斯·乔伊斯通过写作《尤利西斯》创造的神话,可以说是一部小说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这部小说讲的是主人公布卢姆、他的妻子玛莉恩和一名教师迪达勒斯这三个人物在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漫游都柏林街头所发生的事情,已成年轻人浪漫约会的日子。

        每当布卢姆日来临,全世界不计其数的旅行者会涌向都柏林,市政府和市民也会作好各种准备,让大家充分体验都柏林人一天的生活。小说女主角的原型是乔伊斯夫人诺娜,她在故乡戈尔韦的娘家故居因此也被辟为博物馆。而在爱尔兰西南的港城科克,新近被命名为“欧洲文化首都”,我有幸受邀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国际诗歌节。直到19世纪末,几乎所有从欧洲开往北美的船只都要在科克作最后的停靠,包括踏上不归之路的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

        正如奥地利人在音乐上的成就可以与德国人媲美,爱尔兰人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可以与英国人相提并论。斯威夫特、王尔德、萧伯纳、叶芝、贝克特、希尼和乔伊斯,这一串闪闪发光的名字犹如北斗七星辉耀在天空,而爱尔兰的人口仅有英国的十六分之一(奥地利人口不足德国的十分之一)。为了出人头地,这些作家都各自来到伦敦或巴黎闯天下,并且使用英语或法语写作。

        除了18世纪的斯威夫特和不久前去世的诗人希尼(1939-2013,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外,其余五位都客死异乡。以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闻名的斯威夫特终日幻想着航海,与此相对应的是,他年轻时就患有梅尼埃尔氏病,一生伴随着周期性的昏眩和呕吐,只好滞留在岛上。晚年的斯威夫特因中风失去语言能力,最后被宣布不能生活自理,他死后下葬在都柏林的圣巴特里克大教堂。

        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爱尔兰文学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1856年秋天,奥斯卡·王尔德和萧伯纳才双双降生在都柏林,两人相差仅17天。王尔德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尔兰才子,他是诗人、剧作家,兼写童话和小说,在伦敦社交界和艺术界以才智和浮华闻名,《笨拙》杂志乐于以他为讽刺和挖苦的对象。作为唯美主义艺术的代言人,王尔德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后来因为同性恋入狱服刑。到法国不久,其优雅的言谈和风度又征服了上流社会。

        有一年夏天,我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拜谒过王尔德,他是最受少女喜爱的作家,墓碑前摆满了鲜艳的玫瑰,在名人汇聚的墓群里备受公众瞩目,仅次于波兰作曲家肖邦,又一次令我想起那首古老的名歌。这一切当然与王尔德英年早逝有关,当他于1900年患急性脑炎去世之时,大文豪萧伯纳的成名作《恺撒和克娄巴特拉》还没有上演。萧后来多活了50年,他留给世人的形象是一个白胡须的老翁。

        奥地利:音乐之乡与豌豆

        在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中,德语国家的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可是,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却是出生在奥地利或是在维也纳成名的,属于前者的包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布鲁克纳、马勒、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属于后者的有: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倘若注意到奥地利的人口不到德国的十分之一,这一点更是让人惊奇。

        在音乐风格上,奥地利作曲家比之德国作曲家来,正如他们所使用的德语一样,更为轻柔、悦耳。正是由于上述天才人物的涌现,才使得维也纳自18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的音乐中心。在蓝色的多瑙河流经的众多国家和城市中,奥地利和维也纳无疑受益最多。

        如此一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名声显赫的圆舞曲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每每被排斥在音乐史之外。老约翰生前虽然被许多人所崇拜,并被音乐界誉为“奥地利的拿破仑”,可是却一直反对儿子学习音乐。小约翰起初在一家银行做职员,后来偷偷地学拉小提琴,并在一家餐厅秘密地开始了指挥生涯。

        当约翰的父亲英年早逝以后,他随即将自己和父亲的乐队合并,并着手策划欧洲的巡回演出。小约翰写出《蓝色的多瑙河》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这首圆舞曲不仅使多瑙河扬名世界,同时也作为19世纪最著名的曲调之一为后世所铭记。

        或许是一种巧合,《蓝色的多瑙河》问世那年(1867),欧洲诞生了二元制君主政体的奥匈帝国。这个奇特的王朝维系了半个多世纪。

        再往前,回望数百年间哈布斯堡家族对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强有力统治,他们对基督教改革的残酷镇压并不得人心。可是,正是在这个时期,包括奥地利在内的上述三个民族在音乐方面的贡献超过了德意志民族,其中波西米亚如今是捷克的主要组成部分。

        1865年,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仍在从事进化论的后期研究时,西里西亚出生的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在摩拉维亚布尔诺一座修道院的花园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豌豆杂交试验,他选取有着明显对立性状的豌豆(植株的高矮、花色的有无、荚果的颜色和形状等),观察其后代的性状特征。其结果是把生物的特性简化为原子式的单元,而这些单元的出现或组合又为数学概率所支配。

        孟德尔以修道院院长终其一生,他的发现起初湮没无闻,约四十年以后发展成为现代遗传学,被誉为孟德尔主义,其中一项成果是所谓染色体的对数,这个数对应于苍蝇是4,豌豆是7,小麦是8,老鼠是20,人是23。今天,在转基因的年代里,人们依然记得孟德尔的一条定律:基因作为独立的单位代代相传。孟德尔的理论不仅对遗传学,而且对整个生物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此外,奥地利在其它许多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使在多灾多难的20世纪,也涌现了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诗人里尔克、小说家卡夫卡、作曲家勋伯格、艺术家科科什卡、数学家哥德尔、物理学家薛定谔、生态学家洛仑兹和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先后移居他乡,这与音乐家留恋维也纳的情况截然相反。

        “天堂乃是没有书籍的地方”,这竟然是伟大的卡夫卡留给我们的忠告,他的作品与笼罩整个20世纪的迷惘氛围相吻合,因此受到批评家和读者的青睐,卡夫卡在遗嘱里要求友人将其所有未发表的作品焚毁,而他却是上述诸位天才中唯一选择在维也纳辞世的。

        幸运的是,我曾两次游历奥地利,一次是从列支敦士登的瓦杜兹乘火车去往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之后向南到达前南斯拉夫地区。还有一次是从斯诺伐克的布拉迪斯拉法乘船沿着多瑙河去维也纳,之后乘火车向北进入捷克。

        波黑:战争与和平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东邻塞尔维亚和黑山,其它三面均为克罗地亚所环绕。一条狭长的水道使得黑塞哥维那在亚得里亚海内雷特瓦水道上有一个二十公里宽的出海口,它沿着达尔马提亚海岸将克罗地亚分成两部分。这个国家的居民主要由穆斯林、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组成,他们自称波斯尼亚人,和另外四个独立的国家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几乎讲着同一种语言,即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他们在面貌和服饰举止上容易区分。但塞族人多为东正教徒,使用的是西里尔字母;克族和其他民族多为天主教徒,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波黑的穆斯林也是斯拉夫人后裔,他们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以后皈依了伊斯兰教,正因为他们不说阿拉伯语,拉丁字母才成为这个国家的主要字母。

        在历史上,南部小巧的黑塞哥维那曾长期从属于中北部的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正好处在分界线上,多种民族相互混居,这在和平时期形成了一种世界大同的气氛,但也数次酿成了导致战争的敌意。罗马人、匈牙利人、土耳其人、奥地利人先后侵占过这片土地。1914年,奥地利大公斐迪南和夫人在萨拉热窝被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学生普林西普刺杀,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波黑卷入了南斯拉夫各地的民族主义浪潮,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要求独立,而塞尔维亚人则拒绝脱离原来的南联邦,后者明显受到了贝尔格莱德方面的鼓励。于是,一场残酷的内战不可避免。在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仍然驻扎这座城市的时候,我乘坐一列火车从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缓慢地抵达。

        萨拉热窝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城市,坐落在波斯尼亚河的源头米利茨亚卡河流经的山谷中,海拔一千多米,曾经举办过1984年冬奥会。这座盛产美女的城市汇集了多种对立的宗教,有着“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美誉。至今城北和城西分别有一个塞族和穆斯林-克罗地亚人的长途汽车站,这容易使人想起过去奉行种族隔离主义的美国和南非。

        在建筑方面以伊斯兰风格最有特色,此城有一半居民是穆斯林,简朴淡雅的清真寺、内部装饰华丽的木制房屋和古老的土耳其集市,再配上那几座真实的战争纪念碑,有轨电车沿着河岸缓缓而行,使萨拉热窝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再次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尤其是青年导演塔诺维奇的处女作《无人的土地》的成功(新世纪的第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有关“波黑战争”的电影是在波斯尼亚拍摄的,塔诺维奇本人是萨拉热窝的穆斯林。

        提到萨拉热窝,不由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两部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两部片子讲的是波黑人民英勇打击法西斯德国侵略者的故事,导演克尔瓦瓦茨和主要演员日沃伊诺维奇均来自萨拉热窝,一个是穆斯林,另一个是塞尔维亚人。在“波黑战争“前夕,日沃伊诺维奇(或许是米洛舍维奇总统的旨意)邀请老搭档克尔瓦瓦茨到贝尔格莱德,却被婉言谢绝,后来,克尔瓦瓦茨果然在战争中死去。

        日沃伊诺维奇被老一辈的南斯拉夫人亲切地称作巴塔,巴塔曾是米洛舍维奇所属社会党的总统候选人,两人的矛盾一度公开化,如今他们均已作古,年轻八岁的米洛舍维奇比巴塔早十年于海牙监狱病逝。而依照最新签订的和平协议,穆斯林-克罗地亚联盟和塞尔维亚人已经将波黑这个诞生不久的共和国一分为二。

        (以上摘自《欧洲人文地图》,蔡天新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7月第一版,定价:63.00元)

        圣卢西亚:经济学与诗歌

        圣卢西亚位于向风群岛中部,北距马提尼克39公里,西南距圣文森特34公里。面积616平方公里,是群岛中的第二大岛。虽然也是火山岛,但并不活跃,最近一次喷发是在1766年。哥伦布的四次航海均未抵达圣卢西亚,无人知晓欧洲人发现该岛的确切时间,只能猜测在1500年前后,至少1520年梵蒂冈制作的地球仪上,已经有了圣卢西亚。

        与邻近的岛国一样,圣卢西亚经过英国、法国的轮换殖民统治,最后在1979年获得独立,同时加入英联邦。虽说英语是官方语言,但岛上的人主要还是说克里奥尔语。这种语言起源于殖民化和贩卖黑奴初期,它的词汇是英语(或法语、荷兰语),却用非洲语言的句法。数个世纪以后,它已变成一种完全独立的语言,由此也催生独特的音乐、舞蹈和风俗。

        笔者首次听说圣卢西亚是在1993年夏天,来自美国一所姐妹大学的交换生来到杭州,因为秋天我要去对方学校访问,学校外事处介绍我们认识,其中一位叫维罗妮卡的黑人女士恰好来自圣卢西亚。当她知道笔者的诗人身份以后,便告知她认识故乡的大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她还曾在他写的戏里扮演过角色。巧合的是,当年秋天,沃尔科特便因他的诗“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献身多元文化的结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不久,我也收到那年《南方诗志》秋季号,内有沃尔科特的写作年表和七首译诗,其中一首《仲夏,多巴哥》写道,“我拥有的日子 /我失去的日子//像女儿那样,从我这庇护的双臂里 /远走高飞的日子”。多巴哥岛,那正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组成部分。诗人的前三部诗集分别出版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顿和牙买加首都金斯顿,而前两部剧作均出版于布里奇顿,以后无论是诗还是剧本都是在伦敦或纽约出版了。

        1930年,沃尔科特出生在圣卢西亚首都卡斯特里,拥有非洲、荷兰和英国血统,祖母和外祖母均为黑奴,因此他的皮肤是棕色而非黑色。他在故乡长大,后来到牙买加的西印度群岛大学念书。毕业后他在金斯顿的牙买加学院教过书,也在报社当过记者,然后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美国的波士顿大学教书。退休以后沃尔科特返回故乡,2017年3月17日,他因病在出生地逝世。

        令人惊奇的是,在沃尔科特之前,这个仅有18万人口的小岛还诞生过一位黑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的名字叫威廉·阿瑟·刘易斯。1915年,刘易斯出生在卡斯特里,他的双亲是来自安提瓜的移民,他是家中五个孩子里的老四,七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把孩子们抚养成人。刘易斯是个聪明孩子,跳了两级,后来留学英国,获得伦敦经济学院的博士学位。

        1954年,刘易斯提出了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那是一种从经济结构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也被称为“刘易斯模式”。他认定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构,一种是仅能糊口、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自给农业结构”,另一种是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结构”。其中前一种存在低到零甚至负数生产率的“过剩生产力”,后一种明显高出。

        刘易斯是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期间提出上述模式的,成名以后那里校园里有一幢大楼以他的名字命名。1957年,加纳共和国独立后聘请刘易斯担任首席经济顾问,他帮助这个非洲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刘易斯被任命为西印度群岛大学副校长,并在1963年被英国女王封爵。同年,刘易斯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杰出教授,在那里生活了24年。

        1979年是圣卢西亚独立的年份,刘易斯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迄今黑人中唯一一位非和平奖和文学奖得主(和平奖已有十位,三位文学奖得主是索因卡、沃尔科特和莫里森)。1986年,刘易斯从普林斯顿退休,住到巴巴多斯岛上,就在西印度群岛大学凯文希尔校园附近,在那里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1991年,刘易斯在布里奇顿去世,他的遗体被运回故乡圣卢西亚安葬,他的铜像与沃尔科特的铜像并排列在同一座花园里。

        哥伦比亚:咖啡与毒品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北部,其中瓜希腊半岛的加利纳斯角是南美大陆的最北端。哥伦比亚的国土面积在南美虽只排老四,却是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巴西。地形主要由安第斯高地组成,此外尚有东部的亚马逊河热带丛林、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和北部的加勒比海沿岸三处低地,其中东部平原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三,却因天气炎热人烟稀少。

        哥伦比亚境内的安第斯山脉分成三支,呈手指状从厄瓜多尔边界向东北方向延伸至加勒比海。两支主要河流马格达莱纳河和考卡河流淌在安第斯山间,城市的人口、气候与山谷的面积、海拔有关,而与纬度、离开大海的距离无关,首都波哥大和主要城市麦德林、卡利均坐落其中。如同幼发拉底河最后汇入了底格里斯河,考卡河最后也汇入了马格达莱纳河。

        哥伦比亚的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国土的一半,另有百分之三十为永久性的牧场,可耕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六。这其中,六分之一用来种植咖啡。咖啡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出口值占了出口总额的一半,其次是香蕉、鲜花和甘蔗。此外,还种植烟草,这一点广为人知。

        学生时代笔者就曾在世界杯或欧洲杯的足球比赛转播里看到过“哥伦比亚咖啡”的广告,上面画着一个戴巴拿马草帽的农夫,他牵着一头毛驴,背景是三角形状的山峰(安第斯山)。后来笔者有机会来到麦德林市的安第基奥大学访学,才知道那是由哥伦比亚政府出面制作的国家商业广告。

        哥伦比亚种植咖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西班牙殖民时期。据说是从加勒比海的海地岛,经中美洲的萨尔瓦多从水路传来的。与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哥伦比亚咖啡的品种主要为阿拉伯咖啡,即小果咖啡,相对而言的大果咖啡大多种植在原产地非洲,例如著名的马达加斯加咖啡。

        小果咖啡有若干变种,世界产量第一的巴西咖啡种子偏大,适应性强,产果率高;哥伦比亚出产的温和型咖啡更为优质,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有关。哥伦比亚的咖啡树主要栽培在海拔1300米上下的陡坡上,那里终年气温大约为摄氏18度,年降雨量为二三千毫米,非常适宜于咖啡的生长,可以不分季节地收获。

        除了咖啡树,哥伦比亚许多地方均大规模种植印度大麻和古柯,它们的栽种、销售、贩卖和吸食,在国内外造成严重的犯罪、渎职和腐败行为。与东南亚盛开罂粟花(可制作鸦片、吗啡和海洛因)的“金三角”和非洲中南部种植大麻的“黑三角”相比,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出产古柯叶的“白三角”历史并不悠久,却后来居上。

        古柯叶生长在海拔比咖啡低得多的坡地上,古代印第安人发现咀嚼它有提神功能,还能消除饥饿感,减轻胃痉挛、风湿疼痛、头痛等多种症状和高山反应,并能抗疲劳。现代医学发现,从中还能提炼出一种细微、白色、味苦而麻舌的结晶粉状物,那便是被后人称作“白色魔鬼”的可卡因。可卡因可以刺激大脑皮质,麻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末梢,从而使人产生快感和幻想。

        1964年,南美最著名的游击队——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成立,原先它属于共产党,80年代从事毒品交易以后,成为独立组织。与此同时,1949年出生的埃斯科巴尔成了史上最嚣张的大毒枭,他也是《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七大富豪之一,1993年被军方击毙。2008年,游击队长马鲁兰达死于心肌梗塞,他的继承人隆多尼奥与总统桑切斯于2016年签订了和平协议,后者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国家不幸诗家幸”,战乱不断的哥伦比亚,诞生了两位举世闻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即《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以擅长表现肥胖女性著称的艺术家博特罗。前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对中国作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后者让人想到瑞士雕塑家贾科梅蒂,在他们那里人体变形达到相反的极致,并借此表达了当代生活的枯燥和人类的忧烦。

        此外,还有多次获得格莱美奖的歌手夏金娜。她演唱过2010年南非世界杯主题曲。自从1991年以来,麦德林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诗歌节,笔者曾应邀参加,并趁机认识了五大洲的诗人。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在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朗诵会上,有超过一万多名听众,朗诵的地方遍及公园、剧场、学校、机关、监狱和热带丛林。

        (以上摘自《美洲人文地图》,蔡天新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第一版,定价:59.00元)

        (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