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作家叶兆言近日在线与众多网友分享他数十年来的阅读写作历程。作为全网直播首秀,叶兆言还为读者带来了他的新作《通往父亲之路》(译林出版社)。这是他以六十余载生命体验进行的一场父子关系探讨的文学漫旅,也是其以小说笔法,首度直面、致敬、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
《通往父亲之路》讲述一对父子的故事。在中外文学史中,父亲或者父子关系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从古希腊俄狄浦斯的弑父情结开始,与平静慈爱、温情脉脉的母子关系相比,父子关系则更显辽阔、复杂与深邃,《通往父亲之路》亦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个命题,这从本书几组特殊的人物关系可一窥究竟。
《通往父亲之路》的书名,取自多多的一首诗《通往父亲的路》,“……我们身右/跪着一个阴沉的星球/穿着铁鞋寻找出生的迹象/然后接着挖——通往父亲的路”。叶兆言与多多是同时代人,小说与诗歌以相近的书名彼此映照,遥相呼应,意境绵长。父亲的形象模糊不定,而通往父亲的道路太过漫长。如果父亲是一座山,翻越过去,不仅需要理解与敬意,更需不惧山上乌云的遮蔽,幽径的迷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男人之所以知道他老了,在于他开始看起来像他的父亲了。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认为,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朋友。在叶兆言看来,每个人都想走近自己的父亲,但走近父亲的结果,其一即是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叶兆言坦诚这部作品是“想写一些中国式的父子”,《通往父亲之路》的主人公张左想要走近自己的父亲,但是越想走近,走得越近,却越不堪,这种不堪也是文化的不堪。“鲁迅谈起章太炎先生,我祖父(叶圣陶)那辈人谈起鲁迅先生,我父亲谈起祖父那一辈,然后就是我,谈起父亲和他的朋友。历史仿佛早已写好了,我们似乎都不可能再超越父辈。”由此延伸而去,这场探讨父子关系的文学漫旅更掺杂了浓郁的文化反思。
叶兆言关注精神血脉的承传相继由来已久。祖辈与父辈的特殊经历,对出身文化世家的叶兆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叶兆言从历史的缝隙中发现他们的来路与去处,对20世纪中国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命运投以持久的观照与反思。“不由得想起刚准备写小说时的幼稚念头,打算写一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长卷,对象是中国的几代知识分子,从章太炎那辈开始写起,然后过渡到我们这一代,大约是五代文化人。这个野心并没实现,至多也就是在我后来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中,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叶兆言说。
这一系列散文随笔就是叶兆言的一套非虚构文集,共有五种,包括《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诚知此恨人人有》。在这套书中,叶兆言以文史笔法,重塑近代历史风云人物;嬉笑怒骂,言说现代文学趣闻轶事;回首往事,追忆家族三代命运沉浮;古今中外,漫谈知识分子精神传承。这套书其实是一部大书,记录了从章太炎、鲁迅到叶圣陶等中国五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它有开始,却还没有完结。没有完结的部分,叶兆言写在了《通往父亲之路》中,“这是我一直以来想写的一部书”,它大约就是这个幼稚念头和未曾实现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