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2月16日 星期三

    非虚构,为中国当代文学造就新的生长点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2月16日   06 版)

        在全媒体时代,非虚构文学书写对象的新闻性已经弱化,因此这类写作应致力于寻找、发现新闻后面的故事性,在真实故事的结构和叙述中获取作品的文学性。非虚构是一个宽口径的命名,它接纳一切有意义的书写。

        时光回溯到12年前。

        2010年的文坛,杨争光《少年张冲六章》、梁鸿《中国在梁庄》、慕容雪村《中国,少了一味药》等作品的出现,引起了评论家李敬泽的关注。

        在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时,李敬泽表示,一个时代,文学如果不能对当下生活做出有力的回应,是有问题的。当非虚构写作形成了一定的潮流,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关注当下生活的迫切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开创中国式非虚构文体的艺术标准和成熟高度,写出更多经典作品。”

        那一年,《人民文学》杂志启动非虚构写作计划,吁请海内作家和写作者走出书斋,走向现场,探索田野和都市,以行动介入生活,以写作见证时代,希望借此发现一批具有强大行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写作者,推出一批角度独特、理解深入、表达确切的书写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优秀作品。

        “非虚构”概念的提出,与报告文学纠缠分裂,一度使得读者颇感困惑,甚至,有一些作者和编辑欲弃置“报告文学”概念,以非虚构取而代之。在《东吴学术》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看来,无论称“报告文学”还是名“非虚构”,其关键在于作品的生成必须坚守此类写作的基本伦理规范,客观真实、富有意味地呈现出书写对象存在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性价值。

        非虚构写作和报告文学都是舶来品。据丁晓原介绍,20世纪30年代,源于欧洲的报告文学,经由日本引入我国;非虚构则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概念。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至今欧洲一些国家还沿用报告文学的名称,由德国举办的“尤利西斯”报告文学奖即是证明,我国台湾将报告文学称为报导文学。“以我的认知,非虚构大约有这些义项:作为叙事方法,最初的美国非虚构写作,其实是虚构写作,作品选取的新闻题材,核心的故事是真实的,但在具体的叙事中采用了小说虚构、想象等方法,非虚构即为这类写作中的新闻叙事。”丁晓原在北美的图书馆中看到,他们将图书基本分为虚构和非虚构两类,两类之中又包含了许多子类;作为写作方式,就是指作品的生成有赖于作者深入的采访、田野调查、文献查证等,拒绝主观故意的无中生有的虚构和想象;作为作家与现实关系的精神指向,以对现实的参与、关注和介入,反拨对现实的疏离,纠偏创作中的凌空蹈虚。从一定的逻辑基点上说,非虚构是一个文类的指称,报告文学是一个文体的概念,两者共有一个同心圆,只是它们的半径不一样。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非虚构的盛装出场,非虚构的某些理念,以及一些受到读者广泛认可的成功之作,其实可以引发我们对写实性作品进行深入思考。

        非虚构奖项带动写作风潮

        同样是2010年,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张亚丽赴任《作家文摘》总编辑。一向以非虚构类作品观照现实、洞察历史、建构文化特质的《作家文摘》,每年介绍的数百种图书中有一半是非虚构类作品。这份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报纸,在各大中院校、国家机关、文化机构等拥有一大批对历史真相、社会热点、文化含量有着较高诉求的成熟读者。

        甫一上任,张亚丽就注意到一个问题: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阅读便利、传统纸媒遭受冲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转型时期,文摘类报刊因为缺乏原创的优势及内容的同质化,成为遭受冲击最严重的传统纸媒之一。

        “好的文摘编辑要自觉地定位为读者的读书帮手、阅读秘书,面对信息繁多、鱼龙混杂的各种读物,有效高质的推荐能够使读者用最少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阅读。”张亚丽和《作家文摘》的同仁意识到,文摘类报刊最宝贵的竞争力是传统编辑的视野、眼格、编辑功力,是作为一个优秀选家的能力。因此,《作家文摘》坚守“内容为王,品牌至上”的信念,积极强化办报特色,突出文史优势,加重时政深度,彰显雅趣鲜活,强调扣着时事说历史,努力打造一份有魂魄、有灵气、有态度的特色纸媒,同时强化编辑独立思考、披沙拣金、深耕细作、精摘精编的工匠精神。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了解每年的出版概况,他们觉得有必要每年系统梳理回顾全国各大出版社的出版情况,甄选出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年度榜单。

        2012年,《作家文摘》开启评选非虚构好书的大幕。

        之所以评选非虚构类好书,有几方面的原因。张亚丽分析,一是《作家文摘》的独特定位,拥有的读者群对史料扎实、具有深刻洞见与宽厚人文关怀的非虚构类作品更感兴趣,这种榜单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参考意义;二是当时已经有不少评选活动,大多是综合性榜单或者小说类的榜单,舍弃其他门类,专门评选非虚构类作品,使评选活动也独具特色。

        评选由报社编辑部会同部分专家联合推选出上榜图书。从2013年开始,版面增加了月度排行榜作为初选书单的参考,现场终评活动在现代文学馆举行。终评委阵容庞大,由著名党史、国史、文史专家,知名作家、评论界学界翘楚以及老一代革命家后代组成,具有浓郁的《作家文摘》定位特色。

        在原总编辑张亚丽和现任总编辑孔平的印象中,2013年的非虚构评选场面宏大,近百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作者、出版社领导争相上台宣介自己的作品,现场拉票。热闹的现场背后,不足也很快显现:作者或者出版社到场与否对评选结果影响较大,有的出版社多本图书获奖,而没有到场的作者或出版社的好书可能会遗漏。为确保书单的公平性、权威性、多样性,从2014年开始,《作家文摘》的评选采取了回避制度,保留了投票前的自由讨论阶段及终评委的抽取方式。从2015年开始,又发动各大出版社和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每社可自荐三本图书,初评书单由出版社自荐书单和报社编辑部推荐书单共同产生,最后榜单则由网络投票和终评委现场投票结果按权重比例产生。

        从评选到公布,《作家文摘》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评选活动有着一套成熟的流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作家文摘》总编辑孔平介绍说,评选通常在每年的11月份启动。报纸每年推荐选摘的图书多达数百种,每月的好书榜图书也都会进入候选书单。评选结果出来之后,《作家文摘》会联合各大权威媒体共同推荐公布上榜图书,报社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都会持续宣传,并会举办线上读书赠阅活动,希望更广大的读者参与。“年度十大非虚构评选已经成为《作家文摘》的一个重要活动。”孔平说,十年来,通过举办这一活动,报纸的品牌不断强化,影响力与日俱增,参加活动的读者和出版机构的队伍不断壮大。

        2013年8月,第二届南方国际文学周开幕式暨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颁奖礼在佛山举行时,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非虚构写作大奖终身评委的李敬泽在颁奖礼上重申了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他认为,“非虚构”是人类为了真实、具体地认识世界和书写世界而采取的一种写作方式,它要求的是一种确切、可以印证的,具体而感性的真实。在这个信息海量涌现的时代,特别需要非虚构,特别需要探索非虚构的精神、伦理和技巧,需要写作者去充分地磨炼技巧、掌握在这个世界的纷乱现象中去捕捉和确定“真实”的能力,同时遵守和恪守重要的写作规范。

        有信度、有温度、有力度

        何为真实,何为虚构,界定和标准从来都不是恒定的。在非虚构前行的途中,关于其文体、其特点等各方面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在张亚丽的记忆中,“非虚构”好书评选中,很多时候专家们会就“非虚构文学”“非虚构类好书的评选机制”等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记得2017年的评选就有两位专家由于对非虚构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对于毕飞宇的《小说课》是否属于非虚构类图书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位专家认为非虚构的核心是事实,不但有对事实的叙述,而且还有对事实的阐释,像小说课、诗歌课这类书,属于一种特别的文类,即演说词(speech),也属于非虚构;而另一专家则认为非虚构的标准是要有文学性和完整故事性……最后大家的投票支持了前一位专家的观点。“由于评选活动一直倡导客观公正、自由透明的学术精神,而评委们又分属不同的领域,投票实行实名制,所以每次评选现场气氛都十分热烈,评委们各抒己见,火花四射,充分交流。”十年间,“《作家文摘》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评选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评选活动以其客观性、专业性、独特性,积聚了良好的口碑,广大读者和各大出版社、作者都越来越看重这个榜单,扩大了《作家文摘》的美誉度,成为《作家文摘》年度最重要的品牌活动。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本人从事非虚构写作,也参加过多次非虚构好书的评选活动。他认为,《作家文摘》的非虚构好书评选,坚持了十年,渐渐成为了一个品牌。非虚构好书的评选,对不同领域的非虚构作品的写作,起了不小的推动和鼓励作用。非虚构作品的内涵,虽然还没有定于一尊的提炼,但大体上是指过往历史的采访性、研究性、文献性、钩沉性的写作表达。这类作品,在当今重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年代,需要相应的媒体予以重视和鼓励,并且在写作导向上给以引导。

        谈到非虚构评选的特点,陈晋以《作家文摘》非虚构好书评选为例谈到,其独特性在于,第一,作为文摘类报纸,选登好的非虚构作品,是其本职业务、日常业务,它有能力和条件开展这个评选。第二,它的影响和读者面比较广泛,特别是订阅《作家文摘》的有不少老同志,这是非虚构作品的“文化沃土”。第三,进入初选的作品,大体上都被《作家文摘》关注过,不少都选登过。第四,专家评委和网上投票相结合,专业影响和社会影响相结合。这些,既是《作家文摘》非虚构评选的特长,也是其特点。

        当然,评选中陈晋也逐渐发现,非虚构的题材领域比较广泛,不同领域题材的非虚构作品放在一起,如何以更为细致精致的评判标准加以区分,是评委们应该考虑的。有的作品,文学和文本表达更具有审美性,有的作品则是大历史的叙述或记录,有的甚至就是“年谱”类的作品,不可能有文学表达。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按题材的重要性来取舍。

        丁晓原认为,应该让非虚构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有信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写作。在全媒体时代,非虚构文学书写对象的新闻性已经弱化,因此这类写作应致力于寻找、发现新闻后面的故事性,在真实故事的结构和叙述中获取作品的文学性。非虚构是一个宽口径的命名,它接纳一切有意义的书写,任何人为的偏执只会走向它的反面。

        无论如何,非虚构的影响是逐步积累的,正如萨特对非虚构文学的预言:不久将成为文学最重要的形式。今日的非虚构文学正在实现这个预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