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为何辞谢历史二所所长
199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公布了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将1953年中央决定请陈寅恪担任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汪篯赴命南下、汪篯出言不慎引起陈寅恪反感并拒绝北上担任所长之事公之于众。书中讲述陈寅恪提出担任所长的条件,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名言演绎得非常充分。但时间过去近三十年,关于晚年陈寅恪,有很多新材料公布,《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中的若干论述,有可能、也有必要作出细化、深化,甚或重述、修正——陈寅恪辞谢历史二所所长一事,就是其中一个显例。(详见9版)
流行历史观怎样欺骗了我们
近代西方前所未有的科技和经济繁荣究竟是何时开始的,以及为什么开始的? 曾以“四大发明”馈赠欧洲,并以郑和舰队七下西洋之壮举傲视天下的东方,又是何时衰落的以及为什么衰落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为此提供的各种解释充满了书架,其核心不外乎试图解释为什么“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一个显而易见的共识是:正是这两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欧洲和人类的历史命运,成为近代“东—西方大分流”的分水岭。但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两场革命的爆发? 当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历史观认为,关键是制度。 (详见12版)
供水承包商为何被“君主”扫地出门
曾经风光一时的供水先锋何以被君主(政府)扫地出门的?法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德费耶所著的《君主与承包商:伦敦、纽约、巴黎的供水变迁史》(唐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从比较史、跨国史的角度回答了以上问题。德费耶从稀缺的或尘封已久的史料中追溯伦敦、纽约、巴黎三座城市的供水变迁史,再现供水网络创建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和工业主义技术的演变,讲述了19世纪私营供水企业被君主无情地扫地出门的故事。 (详见13版)
阚宁辉:在坚守中锻造四梁八柱,在创新中炼就三头六臂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23年来,以“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为使命追求,推出了一大批“十年磨一剑”的长期规划项目、重大出版工程、品牌丛书套书系列、优秀学术文化产品。围绕主责主业,做强特色优势,奋力构筑更坚实的出版精品高地,必须在坚守中锻造四梁八柱,在创新中练就三头六臂。这是几代世纪出版人接续奋斗、不懈探索、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详见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