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具有悠久的诗性传统,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多呈现出显明的诗性品质。文学作品中的诗性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表现,更是一种精神诉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诗性传统在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呈现与精神抒写具有差异性与不平衡性,有时甚至出现断裂现象。而断裂后的诗性传统续接不仅是民族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外在社会文化语境的客观规定和精神召唤,因此研究与总结诗性传统续接与重构的艺术经验,也便具有了较强学术参考价值与艺术借鉴意义。《五四小说诗性传统的重建》(以下简称《重建》),便是研究五四小说诗性传统的中断、续接与重构的学术专著,该著既总结了民族诗性传统续接与重构的艺术经验,也饱含着作者对当前文学创作诗性精神匮乏的深切忧患以及重建诗性传统的热切愿望。
作者在研读大量五四小说文本与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中外诗学理论,特别是传统诗学概念,总结出构成“诗性”的八大要素,即“事”“情”“理”“气”“乐”“象”“体”“境”等,它们共同组成了现代小说的诗性理论体系。这种体系使原来较为抽象、边界模糊的“诗性”概念变得更加清晰和具体,最终形成了综合诗性内容、诗性形式、审美效果、诗性精神等于一体的小说诗性分析理论范式,从而突破了仅从艺术形式或情感内涵等单方面判断小说诗性强弱的研究模式,同时也增强了小说诗性分析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重建》对五四时期诗性传统中断的原因以及诗性艺术的建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作者从时间观念、观物方式、白话文运动以及写实主义等方面论述了五四小说诗性传统中断的原因。作者认为:五四小说对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采用,拓展了五四小说抒情表意和诗性生成的渠道;在白话文中融入文言文,以及对传统文学中耦合句型的创造性使用,或某种程度上的欧化,促进了语言“弹性”之美的形成;五四小说对心理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大量插入,也增强了小说的主观抒情色彩;五四小说意象除表意抒情功能外,还增加了具有现代色彩的反思功能。另外,五四小说体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试验,出现了日记体、书信体、诗化体、象征体和寓言体等小说体式,各种文体的融合都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诗性特质。该著既从宏观的视角对五四小说的诗性美学特点做了综合性的整体考查,而且还对五四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小说(比如乡土写实小说、乡土抒情小说、人生写实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现代哲理小说、左翼革命小说等),进行了分类考查,深入挖掘它们在诗性传统建构方面的艺术经验。
作者还采用有机整体的研究方法,把五四小说看成一个整体,而作家们被视为一个“大主体”,而时代精神(诗性精神的当代呈现形态)则为“大主体”所要抒发的“情志”,所有五四小说则被视为一个“大文本”,这样五四小说创作便可视为一次大型的兴寄创作活动。因而作者认为五四小说整体上继承了诗性传统的发愤抒情精神,这种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融合独立性、创造性以及使命意识、担当情怀于一体的诗性精神。
作者认为诗性精神是诗性传统重建的关键性要素,也是作品诗性生成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到作品诗性风格的形成。诗性精神对应的诗性要素便是“气”,即文学作品中拥有的充沛“文气”。
著名学者顾随先生说过,人生在世,事事物物都需要有诗意,生活才显得丰富而有意义,作为文学创作更不能离开诗意。但当前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价值迷失、精神低迷、道德滑坡以及物质化、世俗化、媚俗化等不良倾向,《重构》流露出作者对这种诗性品质和艺术精神缺失现象的深切忧虑,因此重建诗性传统和重塑艺术精神便成为了该著的研究目的与写作动力,其中总结的五四小说诗性生成经验以及采用的诗性研究理论范式,为当代作家重建诗性传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