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1月19日 星期三

    一份突如其来的转移密令,一段危机四伏的进山夜路,一缕新闻战线的破晓之光。

    “破晓”的童年

    董伟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1月19日   16 版)

        《破晓》,何南著,晨光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32.00元

        何南《破晓》是作家何南从儿童的视角写成的一部长篇儿童小说,讲述的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址转移的故事。

        要写好这个故事,是个挑战。写得深了,易犯板着面孔说话的毛病,孩子们读不懂;写得浅了呢,又易陷入浮浅的尴尬境地,反而会毁了这个好的重大题材。但何南经受住了这个挑战,《破晓》对这个题材的拿捏是适度的。

        从1946年5月15日创立以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短短数月里转移两次,先由河北省邯郸市城区到武安市南文章村,再由南文章村到河西村。然而,由南文章村到河西村转移路上的具体情形,比如转移的具体时间是哪天或哪几天?转移方式是什么?有哪些人员参与? 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现有的资料非常少。

        而《破晓》写的正是由南文章村向河西村转移路上发生的事情。

        根据写作和阅读的需要,何南将故事发生的时间集中在夜里。他在查阅大量相关外围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夜发生的故事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将故事讲得饱满而精彩。

        在人物的设定上,何南巧妙地将南文章村儿童团长石头和河西村儿童团长山子加入转移队伍中,演绎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虽然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址实际转移的过程中,未必有儿童参加,但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中,一定少不了儿童的身影。因此,《破晓》既是虚构的,是想象凝华的结晶,又是汲取党史、报史的丰富营养开出的花朵。

        为了让故事更富有厚度和可读性,《破晓》设置了多条线索,这些线索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有平行也有交叉,开阖分明,多元且立体。

        譬如,何南将这次社址转移分为两拨,石头带一拨,明一达带一拨,一拨人在下午先行出发,另一拨人在印刷完当天的报纸之后,连夜带着昂贵的印刷设备上路。这就将一条线索变成了两条。这样,每一拨人在转移途中都会发生故事,便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容量。同时,为了增强故事的紧张气氛,并让故事更具合理性,何南有意设定了这样的情节:因为转移队伍内部出现叛徒,转移必须提前,但为了保证不耽误一期报纸出版,必须分头行动,这样既减小了目标,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报社这个机器的运转。既然有叛徒,那么问题来了,他是谁?在哪一拨里?是怎样找出来的?找出之前和找出之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就分外扣人心弦。与转移同时,河西村里,张山子、鲍允衡和乡亲们为迎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到来做了什么准备?中央局是怎样派人暗中保护报社转移的? ……这些线索都成为一个又一个谜题,吸引着读者往下读。

        不仅如此,《破晓》还置入了更广阔的时空。比如新加坡记者黎泉思慕名来报社采访;《纽约时报》记者沃尔特·李勃曼在南京采访周副主席;国民党军官何添崎先是为了监视这次转移,从而获得立功机会,但因为受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精神的感召而弃暗投明;李翰献的地主老财岳父先是对新生的解放区政权及“土改”行动不理解,但后来终于被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宣传感化。这些来自更大时空的故事,无不彰显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巨大影响和对人的教育作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