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1月05日 星期三

    琼·迪迪翁:我们是不完美的肉身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1月05日   04 版)

        琼·迪迪翁(左)和丈夫约翰·格雷戈里·邓恩(中)、女儿昆塔娜·鲁·邓恩。摄影朱利安·瓦塞尔

        美国记者琼·迪迪翁(Joan Didion)12月23日因帕金森氏病并发症在纽约去世,享寿八十七岁。

        迪迪翁是新新闻主义的先驱。与典型的纪实写作不同,她对小说的叙事技巧多有借鉴,在报道中重视主角和反派的对立,以及情节的发展。

        成名之后,在《纽约书评》主编罗伯特·西尔弗斯的鼓励下,她越来越多地关注美国政治的戏剧性和虚伪性。

        “迪迪翁女士以坚定的目光和敏锐的智慧,揭示出一个被道德堕落和自我欺瞒所捕获的美国,它受制于虚假的陈述,无力解释世界如何运作。”《华盛顿邮报》在她去世后说。

        “这就是迪迪翁的作品今天与我们产生如此深刻共鸣的一个原因。”《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角谷美智子写道,“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由混乱和不确定所定义的时代,迪迪翁所说的‘紧张’再次出现,因为我们担心新冠、气候变化、警察暴行和学校的大规模枪击。”

        迪迪翁身高一米五二,体重在九十到一百一十斤之间浮动。因为身形瘦小、骨骼清奇和思想独立,她长期保持着时尚偶像的地位。

        她曾撰文批判大导演伍迪·艾伦电影里的“伪成人”,又攻击《华邮》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水门事件后,已沦为美国政治精英的速记员。但某些批评者,如英国小说家马丁·埃米斯,对她的一惊一乍不以为然。

        她的两部早期文集《懒洋洋走向伯利恒》(Slouching To⁃ward Bethlehem,1968)和《白色专辑》(The White Album,1979)记录了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西海岸的文化动荡,晚年的回忆录《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2005)和《蓝夜》(Blue Nights,2011)则以典范性的风格,描写了丧夫和丧女之痛。

        《奇想之年》卖出了一百余万册,还获得了美国全国图书奖。在2005年秋天的报道中,中华读书报曾称此书为“迪迪翁的《我们仨》”。

        迪迪翁回忆,丈夫约翰·格雷戈里·邓恩当时坐在起居室的椅子上喝着威士忌,她自己则在准备晚餐,两人谈论着酒,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她记不清了。然后是突然的沉默,瘫软的邓恩从椅子上滑落。

        迪迪翁以为这是丈夫的恶作剧。“别逗了,”她说。

        邓恩被送入医院,先来接手的是个社区义工。迪迪翁回忆,在后来向医生询问丈夫是否已死时,她听到义工对大夫说:“没事儿。这个家属冷静得出奇。”

        邓恩过世后,她开始研读医学专著,想从中找出丈夫猝死的前兆,因而生出种种“奇想”:或许丈夫不会死,或许当时能救活他,或许邓恩不舒服时,他们能谈谈健康问题——可他们没谈过。

        “因为我们都是作家,整天都要在家里工作,早已听够了对方的声音。”迪迪翁写道。

        多数作家夫妇熬不了几年,散伙的例子要多过厮守终生。但迪迪翁与邓恩结婚三十九年,虽波折不断,但关系渐趋稳固。她说,她与邓恩互相信任,两人的稿酬和存款向来混放,亦从未视对方为文坛上的竞争对手而心生妒意。

        夫妇俩文风迥异。邓恩走笔饱含感情,兼具神秘主义,迪迪翁则横眉冷对,满纸悲凉。

        1934年,琼·迪迪翁生于加州萨克拉门托,自小嗜读如命,尤爱词句紧密的海明威。20世纪50年代末,她与邓恩在某次晚宴上相识并成为密友,理想与事业相合,终在1964年成婚。两年后,夫妇俩收养了女婴昆塔娜·鲁。

        昆塔娜于2005年8月死于急性胰腺炎,享年三十九岁。

        迪迪翁的最后一本书是2021年1月26日出版的《我来告诉你我想说什么》(Let Me Tell You What I Mean),收入从1968年到2000年的十二篇文章,涉及海明威、南希·里根和玛莎·斯图尔特等人。还有一篇《我为什么写作》:“我写作完全是为了要发现我在想什么,我在看什么,我看到了什么和它意味着什么。”

        在宣布迪迪翁的死讯时,出版商克诺夫书局引用了《奇想之年》里的一段话:“我们不是理想化的野物。我们是不完美的肉身,哪怕刻意不想,也知道凡人终有一死,因自身的复杂而殂落,于是心有惴惴,哀悼亡人时,我们也哀悼自己,无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想我们曾经。想我们不再。想我们总有一天形消神灭。”

        迪迪翁在中国市场上又叫迪迪恩、狄迪恩或狄第恩,先后有中译本《充满奇想的一年》《蓝夜》和《向伯利恒跋涉》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