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1月05日 星期三

    作家访谈

    彭东明:三十年磨一书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1月05日   11 版)

        《一生的长征》,彭东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出版,49.80元

        写报告文学要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观其言察其行,以无数微妙的细节丰富人物的形象。

        湖南文坛上有两颗耀眼的兄弟星:彭见明、彭东明。彭见明的《那山 那人 那狗》《天眼》等作品蜚声文坛,彭东明的《大日子,小日子》《魂系青山》等反响不俗。

        1987年春天,彭东明步行走访了平江县所有贫困乡,采访了喻杰老将军。后来,以喻杰为原型,写了《故乡》这篇作品,发表于《湖南文学》。当时他尚不能预料,这个故事三十多年后又酝酿成另一部厚重的作品《一生的长征》。彭东明说,三十多年的采访积累,让他读懂了一位高尚、纯粹,在刀光剑影和祖国建设中长征了一生的共产党人。

        中华读书报:起意写《一生的长征》是什么机缘?

        彭东明:《一生的长征》这本书,我在1987年就想写,我又不敢轻易动笔,生怕写不好喻杰。但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收集他的素材,寻找他的史料(包括到中国军事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我无时无刻不在品读着他的人生,许多事情,已烂熟于心。

        十年磨一剑,我是三十年磨一书。

        中华读书报:《一生的长征》全书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是一部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可读性兼顾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您觉得有什么难度,又是如何克服的?

        彭东明:最大的难度是怎样让一部报告文学写得更加富有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作为报告文学,不应是一个报告,而应该是一部文学作品。语言应该是文学语言,而不应是报告、材料、通讯用语。人物要立得起来,人物立不起来,什么都无从说起。因此,我像写小说那样挖掘人物的内心,贴着人物写。我曾听到有人说:“写不好小说,就写报告文学去。”这是大错特错了,写报告文学比写小说更难,因为小说可以发挥无限的想象,甚至做到白日做梦,而写报告文学,却是只能局限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观其言察其行,以无数微妙的细节丰富人物的形象。在谋篇布局上,我几乎将所有艺术表现手法全都用上了,每一个小节,尽量让它像短篇小说那样独立成章,富于哲理,在章节之间像写长篇小说那样,让其环环相连,丝丝入扣。

        中华读书报:作品的表现手法很独特。比如多次运用追忆,穿插到现实叙述中;比如两次写到喻杰脱不下鞋,一次是临终前,一次是过草地。而过草地的细节,既真实又有适度的想象,以小说式的笔法写纪实题材,达到了很好的艺术化效果,但是否也会影响其真实性?您如何把握真实和虚构的分寸?

        彭东明:作为报告文学,事件必须是真实的,但是如何串连,我认为这是可以虚构的。例如:喻杰走过的每一步长征路,这都是真实的,但喻杰在弥留之际的梦境中一次又一次重回长征路,这便是我设置的。喻杰的警卫员在长征路上抱着他的双脚死去,这件事情是真实的,喻杰一辈子都在想念着那位警卫员,每当他想贪图享乐,一想起这位警卫员,他就无地自容,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必须写进书里,怎么写呢? 利用喻杰的女儿给他买了一双保暖的靴子,穿上去因脚肿了,脱不下来,把警卫员那个故事勾回。靴子脱不下来这个细节是我设置的,这便是我如何把握真实和虚构的分寸。

        中华读书报:能谈谈您的创作状态吗?

        彭东明:采访和创作的过程都不是连贯的,采访和积累素材前后搞了三十多年,创作时间一般是早晨5点至8点,因为白天要上班。一旦拿起笔开始写,我便十分投入,在创作过程中,我有过三次落泪,一次是喻杰那“苦命”的儿子在水库工地牺牲后,喻杰给儿子洗脚,第二次是喻杰母亲临终之前千万叮嘱喻杰,要他善待原配桔香。第三次是喻杰的妹妹向他求情未果,一路哭着离去。

        中华读书报:小说运用的方言和民间文化元素很得体,既体现了地域特色,也不影响阅读。可否谈谈您对语言的追求,如何评价自己的语言风格?

        彭东明:我无论是写小说、散文,还是报告文学,都特别看重语言文字,我认为,语言是一个作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写一方水土上的人事,如果不贴着这一方水土上的语言写,是不行的。但是一些过分生僻、外人根本无法看懂的方言写进作品里也不行,还是要改造得尽量让外地人能看得懂。民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那些俗语、谚语、比喻、无比鲜活,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凝炼而成,那是一个人坐在家里根本无法想像出的语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