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系统研究我国课外补习问题的学术专著

    梁文艳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2月29日   19 版)

        《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薛海平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1月,99.00元

        近年来,课外补习市场的无序扩张破坏了良好的教育生态,课外补习机构的过度宣传加剧了社会焦虑。课外补习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对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课外补习市场“高烧不退”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更深层次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亟待从学术角度对课外补习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薛海平教授出版的《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是一部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追踪调查数据,从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等方面系统研究我国课外补习问题的学术专著,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课外补习问题,回应当前如何有效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外补习是指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进行的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课外补习在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蔓延,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在放学后和假期中也不停地赶赴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外补习。薛海平教授基于北京大学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现状和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大量参加课外补习并为此支付了较高的课外补习费用,且学生参与课外补习比例和支出在家庭间、学校间和地区间存在差异,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学校质量越高、地区经济越发达,学生的课外补习参与率和支出也越高。从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四次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比例和支出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2016年学生的课外补习参与率和支出均有所下降。薛海平教授结合我国教育政策,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与课外补习问题相关的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2014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2015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补课的规定〉的通知》,这些政策可能都是使课外补习需求放缓的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中的教育支出呈现激增的趋势,教育支出尤其是课外补习支出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重要问题。“双减”政策在工作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薛海平教授从家庭消费的角度出发,基于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采用两阶段Hurdle模型,分析了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文化资源和课外补习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子女数量和结构会影响到家庭的教育支出,尤其是与子女相关的课外补习支出。具体来看,农村户籍学生选择参与课外补习的可能性更低,流动人口子女虽然在课外补习参与率上与本地人口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课外补习支出上却显著高于本地人口子女,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流动人口家庭中的父母自身难以有能力和时间辅导子女,因此想寻求课外补习来提高子女的学业成绩。这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都从课外补习需求视角出发,为“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了实证研究依据。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公平。课外补习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导致学生的学业竞争已经从校内扩展至了校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家庭围绕课外补习日益激烈的博弈竞争反映了教育社会再生产功能的表现形式发生了重要转变,义务教育社会再生产功能逐渐由学校教育转向影子教育,影子教育社会再生产功能日益凸显。薛海平教授采用了定序回归方程和倾向值匹配方法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否参与课外补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在控制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以及课外补习支出对数学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语文成绩的影响不显著。从课外补习参与群体来看,高收入家庭比低收入家庭更可能购买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课外补习,因此课外补习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或扩大了社会的不平等。从这一角度来看,“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也发挥了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巨大作用。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的代际继承或流动的中介,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教育获得的作用机制是教育公平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已有研究大多只是分别考察了家庭资本对学校教育获得和课外补习获得的影响。薛海平教授建立了一个家庭资本影响教育获得的理论模型,将学校教育与课外补习联合起来考察家庭资本对子女学习成绩和更高层次教育获得的影响,从而探究了课外补习在家庭资本影响学生教育获得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家庭资本既通过学校教育也通过课外补习影响子女教育获得。一方面,家庭资本直接影响子女初中学校教育质量获得,另一方面,家庭资本也影响着子女初中课外补习机会获得。同时,家庭资本不仅直接影响子女初中在校成绩,而且也通过课外补习中介作用影响子女初中在校成绩,其目的是获得未来的高中和高等教育获得中的机会优势。因此,课外补习在家庭资本与教育获得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学校教育和课外补习具有联合社会再生产机制。薛海平教授的这一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发展了经典的教育社会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课外补习的社会再生产机制,从学理角度支持了“双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薛海平教授自2005年开始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外补习问题,并坚持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是薛海平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家庭资本、影子教育与社会再生产”(项目批准号:71774112)的研究成果,也是薛海平教授深耕于我国课外补习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此书对高等院校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类专业本科、研究生,广大教育战线的工作者,以及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有助于中小学生家长理解课外补习和"双减"政策,帮助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管理者实施“双减”政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